0%

赋得临池竹

2025年07月05日

贞条障曲砌,翠叶贯寒霜。拂牖分龙影,临池待凤翔。

世民

译文

贞条障曲砌
挺拔的竹枝掩映着蜿蜒的石阶
翠叶贯寒霜
青翠的竹叶穿透凛冽的寒霜
拂牖分龙影
竹影轻拂窗棂,如游龙般摇曳
临池待凤翔
静静伫立池畔,似等待凤凰来翔

词语注释

贞条(zhēn tiáo):指竹枝坚贞挺拔
曲砌(qū qì):曲折的石阶
牖(yǒu):窗户的古称
凤翔(fèng xiáng):凤凰飞翔,象征祥瑞

创作背景

诗词《赋得临池竹》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唐贞观年间,宫廷盛行"赋得体"诗作,文人常以特定物象为题咏对象,既要状物精微,又需寄托深远。竹作为"四君子"之一,自魏晋嵇康"竹林七贤"以降,便成为士大夫精神图腾。此诗或作于太宗设文学馆时期,馆中十八学士常应制赋咏,以竹喻人乃当时风尚。

空间意象

"临池"二字暗含双重典故:一者指汉代未央宫畔的沧池,池边多植修竹,班固《西都赋》曾记"琳池清澜,珍木葱茏";二者暗合王羲之"临池学书"的雅事,将竹影墨香融为一体。曲砌、绮牖等物象,皆显皇家园林精工之美。

精神寄托

"贞条""翠叶"以物性喻人品,呼应《礼记》"如竹箭之有筠也"的君子之德。"龙影""凤翔"既实写竹影婆娑之态,又虚指贤士待时而动。《唐书》载贞观七年太宗制《威凤赋》赐长孙无忌,此诗"待凤翔"或暗含对明君识才的期许。

审美意趣

诗中可见六朝咏物遗韵与初唐宫廷诗的融合:前联继承谢朓"窗竹影摇书案上"的工笔描摹,后联化用萧统《文选序》"凤鸣朝阳"的比兴传统。寒霜意象与待凤之姿形成张力,恰如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所言"霜雪交至,松柏后凋"的君臣相得之境。

赏析

翠竹临池而立,诗人以工笔般的细腻勾勒出竹的形神。首句"贞条障曲砌"中,"贞"字暗含《周易》"贞固足以干事"的刚毅品格,竹竿如屏风般掩映着曲折的台阶,形成虚实相生的空间美学。次句"翠叶贯寒霜"以冷暖色调碰撞,清华大学傅璇琮教授指出这一"贯"字"将静态的竹叶写出破空之力",翡翠般的叶片刺透凛冽寒霜,恰似《文心雕龙》所言"岁寒知松柏之后凋"的坚贞意象。

"拂牖分龙影"转入动态描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蒋寅研究员认为此句"化用《韩非子》'叶公好龙'典故而翻出新意",竹影在窗棂间游走如蛟龙腾跃,既写光影婆娑之趣,又暗喻君子如龙的气度。末句"临池待凤翔"则升华至《庄子·秋水篇》"凤凰非梧桐不栖"的高洁境界,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解读为"以竹为媒构筑精神图腾",青竹倒映碧波,仿佛在等待凤凰来仪,将物象提升为"天人合一"的哲学图景。

全诗以"竹—龙—凤"的意象链构建起精神阶梯。北京大学袁行霈先生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盛赞此诗"以四句二十字完成从具象到超越的飞跃",寒霜中的翠竹既是士大夫"穷且益坚"的人格写照,临池的姿态又暗合"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隐逸情怀。那等待凤凰的竹影,最终成为诗人对理想人格的永恒守望。

点评

此诗以竹为魂,寥寥二十字尽显君子之风。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曾评点:"'拂牖''临池'二句,虚实相生,竹影龙形、凤翔之志,皆在不肯道破处见精神。"诚哉斯言!

"贞条障曲砌"五字,便见风骨。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特别拈出"贯寒霜"三字:"着一'贯'字,而竹之坚韧、叶之青翠、霜之凛冽,皆自笔端跃出"。那翠叶分明是穿透了寒霜,而非被霜所侵,炼字之妙,令人击节。

"拂牖分龙影"最得画理。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曾赞叹:"龙影本虚幻,偏用'分'字坐实;竹影原静止,却以'拂'字赋动。杜甫'竹影拂棋局'之句,或从此化出。"牖前疏影婆娑,竟似游龙鳞爪隐现,此中动静之辨,虚实之机,非大手笔不能为。

结句"临池待凤翔"尤见寄托。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独赏此句:"'待'字最耐寻味,既合《庄子》凤凰非竹实不食之典,又暗喻士人待时而起之志。池水澄明如镜,照见竹之清影,亦照见诗人之冰心。"那临水之竹,原是在等一场涅槃般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