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度秋

2025年07月05日

夏律昨留灰,秋箭今移晷。峨嵋岫初出,洞庭波渐起。
桂白发幽岩,菊黄开灞涘。运流方可叹,含毫属微理。

世民

译文

夏律昨留灰
昨日夏日的余热还未散尽
秋箭今移晷
今日秋光已悄然推移日影
峨嵋岫初出
峨眉山峦初露秀色
洞庭波渐起
洞庭湖面泛起微微波澜
桂白发幽岩
桂花绽放于幽静的山岩
菊黄开灞涘
菊花在灞水岸边金黄盛开
运流方可叹
时光流转令人感慨
含毫属微理
提笔写下这微妙的情思

词语注释

夏律:指夏季的节律。律,古代乐律,此处代指季节。
秋箭:比喻秋日如箭般飞逝的光阴。晷(guǐ),日影。
岫(xiù):山峦。
灞涘(bà sì):灞水岸边。涘,水边。
含毫:以口润笔,指写作。属(zhǔ),撰写。

创作背景

秋风起于青萍之末,贞观十九年的长安城头,李世民以帝王之眼丈量四时更迭。当铜壶滴漏将夏至的葭灰悄然拂去,太极宫前的日晷已镀上初金——这精密的天象仪器,恰似帝国运转的隐喻。

诗人立于终南山麓,见峨嵋山雾如素绡初展,恍若蜀地谪仙未尽的墨痕;洞庭波光在《楚辞》的旧韵里泛出新纹。太史令的历书显示,此刻北斗柄正指申位,桂树在幽岩间绽开星霜般的白,而灞桥岸的菊色已浸透陶渊明的黄昏。

玄武门血色渐淡的第十八个年头,帝国在均田制与科举制的经纬中走向鼎盛。诗人以紫毫蘸取未央宫檐角的清露,将《尧典》"宵中星虚"的古老星象,化作运流迁变的微言大义。当笔锋触及楮纸的刹那,贞观之治的恢宏气象与个人生命的纤细体悟,终在秋分的临界点上达成微妙平衡。

赏析

秋风起时,时光的刻度悄然挪移。那峨嵋山间的晨雾初散,洞庭湖面泛起细密涟漪,诗人以"岫初出""波渐起"的笔触,将季节更迭的微妙瞬间凝固成永恒的画面。桂树在幽岩间绽开素蕊,菊花于灞水畔铺就金黄,两种意象的并置不仅构成色彩的交响,更暗含《楚辞》"桂树丛生兮山之幽"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文人传统。

"运流方可叹"一句,道尽面对时光流转的深沉慨叹。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特别推崇此联,认为其"以物候之变写天理之常,得屈子《九章》遗韵"。而"含毫属微理"的结语,恰如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析:"于纤毫处见宇宙,在秋声中悟永恒,此子安(王勃)独得之妙。"

诗人笔下的秋,既非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豪迈,也不同于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凄冷。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精准指出:"王勃的秋是哲学家的秋,岩桂与岸菊的对照,暗示着隐逸与出仕的双重可能;波起与运流的呼应,则暗藏《易经》'变动不居'的玄机。"这种将自然意象提升至宇宙哲思的写法,正是初唐诗歌"气象宏阔而思理精密"的典型体现。

当峨嵋的雾霭与洞庭的波光在诗句中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山水,更是唐人面对时空变迁时那份独特的从容。正如葛晓音教授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的论断:"诗人以秋为度,丈量天地;以毫为尺,揣度微理,最终完成对生命节奏的诗意校准。"

点评

"太宗此作,以天象时序为经,以山川风物为纬,织就一幅金声玉振的秋日图卷。"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笺注

秋风起笔处,帝王笔墨竟显山林气象。"夏律昨留灰"五字暗藏《吕氏春秋》典故,将季候更迭化作律管葭灰的微妙颤动。钱锺书曾评此句:"以乐律写节气,使无形之时光具金石清响。"

"峨嵋岫初出,洞庭波渐起"一联,王夫之《唐诗评选》盛赞:"帝王笔削山水,犹带六朝锦色而骨力过之。"岫影波光间,可见谢朓"余霞散成绮"的遗韵,却更添"气吞云梦"的宏阔。

末联"运流方可叹"句,启功先生有独到见解:"太宗以帝王之尊感悟'逝者如斯',较之骚人墨客更多几分宇宙苍茫感。'含毫属微理'五字,恰似顾恺之'颊上三毫',在宏大叙事中留下意味深长的留白。"

此诗最妙处在"桂白""菊黄"的设色之道。朱光潜《诗论》中指出:"唐太宗解色彩辩证法,岩间幽桂以冷色提神,涘畔秋菊以暖色醒眼,较之王维'荆溪白石出'更早开文人画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