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望终南山

2025年07月05日

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
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

世民

译文

重峦俯渭水
层层山峦俯瞰着渭水
碧嶂插遥天
青翠的山峰直插遥远的天空
出红扶岭日
朝阳升起,染红了山岭
入翠贮岩烟
暮色降临,青翠的山间弥漫着云雾
叠松朝若夜
茂密的松林使清晨也像夜晚般幽暗
复岫阙疑全
重叠的山峰看似残缺却又完整
对此恬千虑
面对此景,心中万般忧虑都归于平静
无劳访九仙
不必再去寻访那九天的仙人

词语注释

重峦(chóng luán):重叠的山峦
碧嶂(bì zhàng):青绿色的山峰
岫(xiù):山峰
阙(quē):残缺
九仙(jiǔ xiān):天上的仙人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终南山,苍翠如黛,巍峨耸立于长安城南。彼时的李世民,已从金戈铁马的战场走向庙堂之巅,却仍保持着对自然的敏锐感知。这位开创贞观之治的帝王,在政务之余常策马出城,远眺这座承载着道家仙踪与隐士风骨的圣山。

史载贞观六年(632年)春,太宗于终南山麓营建翠微宫,期间多次登临赋诗。诗中"碧嶂插遥天"的雄浑气象,恰与其"以山为砺,以川为带"的帝王胸襟相合。那"出红扶岭日"的朝霞与"入翠贮岩烟"的暮霭,暗合着贞观初年政局渐稳、百废俱兴的时代光影。太史令傅奕曾言"终南云气变幻,实应天象",而太宗以"叠松朝若夜"的玄妙笔触,将道家"有无相生"的哲思化入山水观照。

尾联"无劳访九仙"之语,看似否定求仙问道,实则暗用《列子·黄帝》典故。彼时太常寺正重订雅乐,佛道论衡频仍,帝王此咏,恰显露出兼收并蓄的文化气度。终南山云雾缭绕的群峰,在贞观天子的笔下,终成承载治世理想的自然图腾。

赏析

终南山在诗人笔下化作一幅流动的青绿山水长卷。首联"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以俯仰视角构建宏大空间,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联"得山水之骨","俯"字拟人化山势,"插"字则赋予静态山峰破空而去的动势,恰如宗白华所言"咫尺画面写出千里之景"。

颔联"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展现朝暮变幻的瑰丽。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指出:"'扶'字将晨曦拟作蹒跚学步的婴孩,'贮'字则把暮霭写成可封存的翠玉",色彩学上形成红绿互补的视觉冲击。叶嘉莹特别推崇"贮"字:"既存岩烟氤氲之态,又含诗人珍藏美景之心"。

颈联"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转入光影魔术。松林叠翠制造幽邃效果,山峦重叠引发视觉欺骗,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解读为"道家'有无相生'的具象化"。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称此联"以视觉误差写心理真实,暗合谢赫'气韵生动'之旨"。

尾联"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点化全篇。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这是"山水审美对宗教体验的超越",山景抚平尘虑,自然即成仙境。葛晓音教授指出该结句"将六朝游仙诗转化为唐人山水诗,体现盛唐精神的内转"。

全诗犹如李思训的金碧山水,青绿为质而金碧为纹。在意象组合上形成三重奏:横向的渭水烟岚(空间),纵向的碧嶂叠松(结构),循环的朝出暮入(时间)。这种立体架构,恰如朱良志在《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中所说:"将宇宙韵律凝定在刹那的视觉呈现之中"。

点评

终南一脉在子安笔下,竟得尺幅千里之势。王摩诘曾言"诗中有画",此作堪为典范——首联"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以大写意笔法勾勒山魂,钱钟书先生评曰:"'俯'字见终南君临之姿,'插'字现青峰破空之力,二字尽夺造化之功。"

颔联"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尤见匠心。叶嘉莹教授激赏此联:"晨光与山岚被赋予人格,'扶'字显朝阳初诞之艰难,'贮'字状暮霭沉淀之从容,非经盛唐气象熏陶不能得此神韵。"光影流转间,终南山竟成吞吐宇宙的灵物。

颈联"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深得谢灵运山水诗三昧。朱光潜《诗论》特别指出:"松涛叠浪而昼晦,峰峦交错而目眩,此中虚实相生之理,正是中国画'三远法'在诗中的绝妙映照。"

结句"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更见境界。顾随先生在《驼庵诗话》中赞叹:"子安此作较陶公'采菊东篱下'更进一层——不必寻仙问道,即此青翠巍峨中,自有蓬莱。六朝玄言诗尾巴,至此化作盛唐真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