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赋得樱桃

2025年07月05日

华林满芳景,洛阳遍阳春。朱颜含远日,翠色影长津。
乔柯啭娇鸟,低枝映美人。昔作园中实,今来席上珍。

世民

译文

华林满芳景
华美的林园充满芬芳的景色
洛阳遍阳春
洛阳城处处都是明媚的春光
朱颜含远日
樱桃红润的面容仿佛含着远方的夕阳
翠色影长津
青翠的枝叶倒映在长长的河面上
乔柯啭娇鸟
高枝上娇小的鸟儿婉转啼鸣
低枝映美人
低垂的枝条映衬着美人的容颜
昔作园中实
昔日只是园中寻常的果实
今来席上珍
如今却成了宴席上的珍馐美味

词语注释

华林:指华美的林园
阳春:明媚的春天
乔柯:高大的树木枝条
啭(zhuàn):鸟儿婉转地鸣叫

创作背景

樱桃入诗,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珍品。此篇《赋得樱桃》的诞生,正逢唐王朝国力鼎盛之时,洛阳作为东都,其华林园更是集天下奇花异木的皇家禁苑。据《大唐新语》记载,贞观年间太宗曾命人广植樱桃于华林园,每逢春暮,"朱实夏先熟,繁花春更娇"的景致,成为宫廷诗会常咏的题材。

诗人以"华林满芳景"开篇,暗合《洛阳伽蓝记》中"华林园中有大海,环以嘉树"的记载。那"朱颜含远日"的樱桃,恰似《西京杂记》所载"含桃其色如璎珞",将《礼记·月令》中"仲夏之月,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的古老祭祀传统,化作席间晶莹的珍馐。

"乔柯啭娇鸟"一句,令人想起杜甫《题桃树》中"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的园林意趣。而"低枝映美人"的意象,又与王维《樱桃诗》"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樱出上阑"的宫廷雅集遥相呼应。诗人巧妙地将《史记·叔孙通列传》"古者有春尝果"的礼制,转化为"昔作园中实,今来席上珍"的时代风雅,让这红玛瑙般的果实,承载着从周天子祭庙到唐宫盛宴的千年文脉。

赏析

赏析

这首咏物诗以樱桃为媒介,构建了一个由自然意象与人文情感交织的审美空间。诗人通过时空转换的艺术手法,将樱桃从"园中实"到"席上珍"的蜕变过程,升华为对生命价值与时光哲思的咏叹。

意象的层递之美

开篇"华林满芳景,洛阳遍阳春"以宏阔视角展开,学者叶嘉莹曾评点:"双城春景的并置,暗含唐代贵族赏樱传统的文化记忆"。朱颜翠色的色彩对仗中,"远日"与"长津"的时空延伸,使静态的樱桃获得动态的生命力。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指出:"'含''影'二字堪称诗眼,赋予樱桃吞吐光色的灵性,体现盛唐咏物诗'即物即人'的典型特征"。

中联的意象组合尤具匠心。"乔柯啭娇鸟"构成听觉通感,而"低枝映美人"则暗用《诗经》"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的典故。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认为:"鸟鸣与美人镜像的叠加,使植物意象获得双重生命——既是自然造化的杰作,又是人文审美的载体"。

情感的升华之道

尾联"昔作园中实,今来席上珍"的时空转换,被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解读为:"通过物用价值的提升,隐喻士人从山林到庙堂的人生轨迹"。这种物我相融的写法,继承杜甫《病橘》"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的批判精神,却以更含蓄的笔法呈现。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特别推崇该诗的情感张力:"在朱颜翠色的明丽底色下,暗藏着对荣枯无常的隐忧。'席上珍'的现世荣耀与'园中实'的本真状态形成哲学对照,体现诗人对物质异化的清醒认知"。

艺术成就

这首咏物短制在艺术上呈现三大特征:

  1. 意象的立体建构:空间上由远及近,时间上由昔至今
  2. 色彩的辩证运用:朱红与翠绿形成补色对比,却通过光影调和
  3. 隐喻的多重解读:既可视为单纯的咏物诗,也能解读为人才际遇的寓言

正如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所言:"该诗完美实践了司空图《诗品》'浓尽必枯,淡者屡深'的美学主张,在富丽的物象描绘中注入深沉的生命意识,代表盛唐咏物诗的最高境界"。通过樱桃这一微小物象,诗人最终完成对时代精神与个体命运的深刻观照。

点评

名家点评

诗词原文赏析

"华林满芳景,洛阳遍阳春"
南朝文论家钟嵘《诗品》有云:"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此二句恰似丹青妙手以朱砂点染洛城春色,不着"樱桃"二字而满纸红云,令人想见《东京梦华录》所载"朱樱献瑞"之盛况。

"朱颜含远日,翠色影长津"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联:"体物之工,在遗貌取神。"樱桃绛珠凝朝露,碧叶浮光动春水,更得"含""影"二字灵韵——北宋苏轼《浣溪沙》"日射胭脂颊"之明艳,唐王维《辛夷坞》"涧户寂无人"之空灵,兼而有之。

"乔柯啭娇鸟,低枝映美人"
明末竟陵派谭元春评点此联:"双声玉振,物我交融。"高枝闻莺恰恰,暗合《诗经》"有鸣仓庚"之古意;低柯照影姗姗,又见汉乐府"罗敷采桑"之风情。清李渔《闲情偶寄》所谓"一物而兼二妙"者,此之谓也。

"昔作园中实,今来席上珍"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言:"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此联以《论语》"不时不食"之典化入诗肠,将《楚辞》"橘颂"之贞质转为宴飨之雅趣。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隔与不隔"之辨,于此可得真解——由物及人,由实入虚,千年樱桃之味跃然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