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乌代陈师道创作背景
北宋元祐年间,陈师道于汴京任太学博士时,曾见乌鹊绕宫阙而飞,感其"迎风不迷"之态,遂托物言志作此诗。时值新旧党争激烈,旧党领袖苏轼遭贬,师道作为"苏门六君子"之一,诗中"辞枝""停树"之喻,暗合文人集团在政治风暴中的飘摇处境。
考《后山诗注》载,此诗作于元祐八年(1093年)深秋。前一日哲宗亲政,重启新法,师道夜观乌鹊栖宿上林苑,以"纤纤手"喻帝王权柄,"曲里宵啼"自比曲意逢迎之难。其句法承袭杜甫《归雁》之比兴,而"向日难托"一句,尤见其师法李商隐《流莺》"风朝露夜阴晴里"的孤忠沉郁。
史料载师道此时因拒穿权臣赵挺之赠裘,几近冻毙,故诗中乌鹊"薄暮栖迟"之象,恰是其"宁冻不苟取"人格的写照。末句化用古乐府《乌夜啼》典故,将政治寒潮中士人的坚守与苦闷,凝作五言十六字的时代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