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乌代陈师道

2025年07月05日

凌晨丽城去,薄暮上林栖。辞枝枝暂起,停树树还低。
向日终难托,迎风讵肯迷。只待纤纤手,曲里作宵啼。

世民

译文

凌晨丽城去
天刚亮时离开美丽的城池
薄暮上林栖
傍晚时分栖息在上林苑的树林
辞枝枝暂起
离开树枝时树枝轻轻颤动
停树树还低
停落时树枝又微微低垂
向日终难托
始终难以依托那明亮的太阳
迎风讵肯迷
面对疾风岂会轻易迷失方向
只待纤纤手
只等待那双纤细温柔的手
曲里作宵啼
在婉转的乐曲中夜晚啼鸣

词语注释

薄暮(bó mù):傍晚时分,太阳将落未落的时候
上林(shàng lín):指上林苑,汉代皇家园林,这里泛指美丽的园林
讵(jù):岂,怎,表示反问
纤纤(xiān xiān):形容细长柔美的样子

创作背景

咏乌代陈师道创作背景

北宋元祐年间,陈师道于汴京任太学博士时,曾见乌鹊绕宫阙而飞,感其"迎风不迷"之态,遂托物言志作此诗。时值新旧党争激烈,旧党领袖苏轼遭贬,师道作为"苏门六君子"之一,诗中"辞枝""停树"之喻,暗合文人集团在政治风暴中的飘摇处境。

考《后山诗注》载,此诗作于元祐八年(1093年)深秋。前一日哲宗亲政,重启新法,师道夜观乌鹊栖宿上林苑,以"纤纤手"喻帝王权柄,"曲里宵啼"自比曲意逢迎之难。其句法承袭杜甫《归雁》之比兴,而"向日难托"一句,尤见其师法李商隐《流莺》"风朝露夜阴晴里"的孤忠沉郁。

史料载师道此时因拒穿权臣赵挺之赠裘,几近冻毙,故诗中乌鹊"薄暮栖迟"之象,恰是其"宁冻不苟取"人格的写照。末句化用古乐府《乌夜啼》典故,将政治寒潮中士人的坚守与苦闷,凝作五言十六字的时代注脚。

赏析

此诗以乌鸟为意象,构建了一幅极具动态美感的生命图景。开篇"凌晨丽城去,薄暮上林栖"以工整的对仗勾勒出飞鸟的昼夜迁徙,时空转换间暗含《诗经·小雅》"弁彼鸒斯,归飞提提"的古典韵味。吴小如先生曾评此二句"看似平实,实则以城市与林野的空间对照,暗示士人‘朝隐’的精神困境"。

中段"辞枝枝暂起,停树树还低"运用顶真修辞,令鸟羽起落与枝桠震颤形成视觉联动。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盛赞此联:"物我交感之笔,较之陶潜‘众鸟欣有托’更显动态张力"。飞鸟的徘徊之态,恰似诗人陈师道"一生偃蹇仕途"(钱钟书语)的生命写照。

"向日终难托,迎风讵肯迷"二句转入精神层面的隐喻。莫砺锋教授解此:"‘向日’喻指皇权恩宠的不可恃,‘迎风’暗含坚守本心的士人风骨"。这种矛盾心态与鲍照《舞鹤赋》"仰天居之崇绝,更惆怅以惊思"形成跨时空的呼应,展现典型宋代文人的精神困境。

末联"只待纤纤手,曲里作宵啼"化用《乌夜啼》古题意象。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纤纤手’的柔美与‘宵啼’的凄清构成张力,将政治寄托转化为艺术审美"。这种处理方式,恰如叶嘉莹所言"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体现了江西诗派"以俗为雅"的创作特质。

全诗以鸟喻人,层层递进:从空间迁徙到精神抉择,最终升华为艺术存在。缪钺在《诗词散论》中总评此作:"较之张籍《乌夜啼》更见思理,比李商隐《流莺》更具宋诗筋骨,堪称咏物诗中的‘格物致知’典范"。

点评

此诗以乌代陈师道,托物言志,笔致清丽而寄慨遥深。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辞枝''停树'二句,状物工细,而'暂起''还低'之态,恰似寒士依人,徘徊无定,非独咏乌也。"诚哉斯言,飞乌意象实为诗人自况。

"向日终难托"一联尤见风骨。近代词学家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附评云:"陈后山(师道)平生耿介,此句暗用《庄子》'夏虫不可语冰'之典,言志士虽处逆境,终不肯随风俯仰。"诗中"讵肯迷"三字铿锵,恰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称"师道诗格高古,殆如其人"。

末联"纤纤手""曲里啼"之喻,钱钟书《谈艺录》解为:"以樊笼妙伎反衬林栖本志,弦外有朱弦三叹之音。后山诗往往于结处陡见精神,此类是也。"飞乌待曲的意象,既含才士不遇之郁,复见待时而飞之志,正是黄庭坚所称"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的另一种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