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微凉,长安城的宫阙飞檐上已凝了薄霜。贞观十六年的某个清晨,唐太宗李世民立于太极宫的高台,望见太液池畔金菊零落、残荷承露,忽觉流光易逝,遂提笔写下《秋日二首》。此时的大唐刚经历渭水之盟的隐痛,又逢连年丰收,帝王笔下秋景的明暗交织,恰似帝国命运的投影。
"菊散金风起"四句以工笔描摹物候变迁,暗合《礼记·月令》中"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的记载。太宗效法魏晋咏物传统,却将庾信"秋云粉絮结"的绮丽化为"云凝愁半岭"的雄浑,此中可见帝王心绪——据《贞观政要》载,是年突厥遣使求和,太宗夜观星象时曾叹:"天象如此,岂非战伐之兆?"
次首"爽气澄兰沼"忽转清朗,实则暗藏典故。《初学记》载太宗常与虞世南论诗,尤爱"秋风动桂林"之句,因其化用《楚辞·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的意象。史载贞观十五年,太宗命阎立本绘《秦府十八学士图》,其中"泉石娱心"正是当时文人寄情山水的写照。末句"蓬瀛不可望"似有深意,魏徵曾谏言:"人主当以四海为家,岂可效秦皇汉武求仙?"帝王诗中的烟霞,终究让位于"贞观之治"的务实精神。
这两首五律的平仄谨严处可见上官仪"六对"之说影响,而"霞碎缬高天"的奇绝比喻,又预示了后来杜甫"织女机丝虚夜月"的修辞。太宗以帝王之尊引领诗坛新风,恰如欧阳询《艺文类聚》所载:"上有所好,下必从焉,故贞观诗格兼具六朝菁华与当代气骨。"秋光里的金菊玉露,就这样成了盛唐气象最初的露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