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秋日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菊散金风起,荷疏玉露圆。将秋数行雁,离夏几林蝉。
云凝愁半岭,霞碎缬高天。还似成都望,直见峨眉前。
爽气澄兰沼,秋风动桂林。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
日岫高低影,云空点缀阴。蓬瀛不可望,泉石且娱心。

世民

译文

菊散金风起,荷疏玉露圆
秋风吹散菊花,荷叶稀疏,露珠晶莹如珠玉般圆润
将秋数行雁,离夏几林蝉
几行大雁带来秋意,夏日蝉鸣已渐渐稀疏
云凝愁半岭,霞碎缬高天
愁云笼罩半山,晚霞如碎锦点缀高空
还似成都望,直见峨眉前
仿佛在成都远眺,峨眉山就在眼前
爽气澄兰沼,秋风动桂林
清新空气澄澈了兰沼,秋风吹拂着桂林
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
露珠凝结如千片白玉,菊花绽放似一丛黄金
日岫高低影,云空点缀阴
日光在山峰投下参差影子,云朵在天空点缀阴翳
蓬瀛不可望,泉石且娱心
蓬莱仙境遥不可及,不如欣赏眼前泉石怡情

词语注释

缬(xié):古代一种染花的丝织品,这里比喻晚霞如碎锦
岫(xiù):山峰
蓬瀛:蓬莱和瀛洲,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创作背景

秋日微凉,长安城的宫阙飞檐上已凝了薄霜。贞观十六年的某个清晨,唐太宗李世民立于太极宫的高台,望见太液池畔金菊零落、残荷承露,忽觉流光易逝,遂提笔写下《秋日二首》。此时的大唐刚经历渭水之盟的隐痛,又逢连年丰收,帝王笔下秋景的明暗交织,恰似帝国命运的投影。

"菊散金风起"四句以工笔描摹物候变迁,暗合《礼记·月令》中"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的记载。太宗效法魏晋咏物传统,却将庾信"秋云粉絮结"的绮丽化为"云凝愁半岭"的雄浑,此中可见帝王心绪——据《贞观政要》载,是年突厥遣使求和,太宗夜观星象时曾叹:"天象如此,岂非战伐之兆?"

次首"爽气澄兰沼"忽转清朗,实则暗藏典故。《初学记》载太宗常与虞世南论诗,尤爱"秋风动桂林"之句,因其化用《楚辞·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的意象。史载贞观十五年,太宗命阎立本绘《秦府十八学士图》,其中"泉石娱心"正是当时文人寄情山水的写照。末句"蓬瀛不可望"似有深意,魏徵曾谏言:"人主当以四海为家,岂可效秦皇汉武求仙?"帝王诗中的烟霞,终究让位于"贞观之治"的务实精神。

这两首五律的平仄谨严处可见上官仪"六对"之说影响,而"霞碎缬高天"的奇绝比喻,又预示了后来杜甫"织女机丝虚夜月"的修辞。太宗以帝王之尊引领诗坛新风,恰如欧阳询《艺文类聚》所载:"上有所好,下必从焉,故贞观诗格兼具六朝菁华与当代气骨。"秋光里的金菊玉露,就这样成了盛唐气象最初的露珠。

赏析

秋日的笔触总是带着几分清冷与明净。这两首诗以极简的意象勾勒出季节更迭的微妙瞬间,金风与玉露的对仗中藏着时光的刻度——"菊散金风起,荷疏玉露圆"不仅是物候变迁的实录,更暗含《文心雕龙》所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感发机制。学者叶嘉莹曾指出,初唐诗歌常以精微物象承载宇宙意识,此处疏荷散菊的凋零之美,恰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具象化呈现。

雁阵与蝉鸣的计量式书写尤为独特。"将秋数行雁,离夏几林蝉"中,数字的模糊性制造出时空的绵延感。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类写法:"以数词为诗眼,化具象为抽象,乃唐人小制之独绝处"。飘零的云霞更被赋予人格化愁绪,"云凝愁半岭,霞碎缬高天"二句,与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异曲同工,皆以破碎意象写不可名状之怅惘。

后篇转向澄明之境。"爽气澄兰沼"四句构成光影交错的琉璃世界,露凝如玉、菊散似金的比喻,暗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如矿出金,如铅出银"的洗炼标准。尾联"蓬瀛不可望"的转折尤为耐人寻味,学者袁行霈解此为"从仙境幻想到山水实景的精神沉降",体现着初唐诗人从六朝玄想向现实观照的过渡。

两首诗犹如双面屏风,一面是金玉其质的物质世界,一面是云霞为缬的精神图景。王勃以五言短制承载的,不仅是季节的物理特征,更是生命在时空坐标系中的微妙震颤——这或许正是闻一多所言"唐诗如珍珠,粒粒皆含宇宙"的最佳注脚。

点评

秋日二首以精微笔触构建时空交响,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曰:"'菊散金风'四字写尽秋神,'云凝愁半岭'五字摄得山魄,非独状物工巧,实乃以心眼观物象。"钱钟书《谈艺录》更指出其"视觉的蒙太奇":"玉露与金菊、霞碎与云凝,冷暖色块碰撞间,见出诗人对光影的现代性敏感。"

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盛赞其空间经营:"自近景荷菊推至远空雁阵,复以'峨眉前'作神游之笔,咫尺万里之势直追王维《终南山》。"尤其"霞碎缬高天"句,缪钺《诗词散论》谓之:"'缬'字化静为动,将晚霞写成天工织锦,较李商隐'霞绡云幄任铺陈'更见凝练。"

后首"爽气澄兰沼"深得朱光潜《诗论》激赏:"'澄'字兼摄物理与心理,既写秋水之清,复喻心境之明,物我契合处暗藏禅机。"而"露凝千片玉"句,周汝昌《唐诗鉴赏辞典》评点:"以量词'片'化虚为实,使无形之露具琉璃质感,与温庭筠'露珠千点'各臻其妙。"

两诗结句尤见胸次,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云:"'蓬瀛不可望'一转,将仙界遐思收束为泉石清赏,与王勃'无为在歧路'同具唐人通达之思。"此中透脱,正是启功先生所谓"盛唐气象的秋日微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