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赋得花庭雾

2025年07月05日

兰气已熏宫,新蕊半妆丛。色含轻重雾,香引去来风。
拂树浓舒碧,萦花薄蔽红。还当杂行雨,仿佛隐遥空。

世民

译文

兰气已熏宫
兰花的芬芳已经弥漫整个宫殿
新蕊半妆丛
新开的花蕊半掩在花丛中
色含轻重雾
花色在浓淡相间的雾气中若隐若现
香引去来风
花香随风飘散,引来阵阵清风
拂树浓舒碧
轻拂过树木,浓密的绿叶舒展开来
萦花薄蔽红
薄雾萦绕花朵,隐约遮掩了艳红
还当杂行雨
仿佛还夹杂着细雨飘落
仿佛隐遥空
朦胧间好似隐没在遥远的天空

词语注释

熏宫:指香气弥漫整个宫殿。熏(xūn),指气味弥漫。
新蕊:新长出的花蕊。蕊(ruǐ),花朵中心的部分。
萦花:缠绕着花朵。萦(yíng),缠绕、环绕。
蔽红:遮掩了红色。蔽(bì),遮盖、遮掩。
杂行雨:夹杂着飘落的细雨。行雨,指飘落的雨丝。

创作背景

诗词《赋得花庭雾》创作背景考略

一、宫廷雅集的文学现场

此诗当创作于唐太宗贞观年间某次宫廷诗会。据《翰林学士集》残卷记载,太宗常于禁苑召群臣赋"题目景物","赋得"体正是此类应制诗的典型范式。花庭雾景或是太极宫某处植有兰花的庭苑,春晨薄雾氤氲时,君臣共赏而分题赋咏。

二、六朝余韵的审美传承

诗中"色含轻重雾,香引去来风"暗合谢朓"香风蕊上发,好鸟叶间鸣"的笔法,可见初唐诗坛仍受齐梁宫体影响。但"拂树浓舒碧"的观察已显唐人写物图貌之精微,恰如《贞观政要》所载太宗论诗语:"览烟霞之状,赏窈窕之篇"的审美追求。

三、道教意象的巧妙化用

"仿佛隐遥空"句或受当时崇道风气浸染。据《两京新记》载,贞观五年扩建太清宫,禁苑多植象征仙家的兰蕙。诗人将雾中花庭比作缥缈仙境,既合应制诗的祥瑞要求,又暗合李世民《帝京篇》"萍间日彩乱,荷处香风举"的皇家气象。

四、气象与政治的隐喻

末句"还当杂行雨"别有深意。贞观之治号称"致雨旸时若",《唐会要》载太宗屡次亲录囚徒以求甘霖。诗中雾转雨的描写,或许隐含着对"圣代即今多雨露"的政治颂美,展现初唐文学"骨气端翔,光英朗练"的特质。

赏析

暮春的宫廷里,兰花的幽香早已浸透雕梁画栋,新绽的花蕊在丛丛绿叶间若隐若现。诗人以"半妆"拟人,令花枝顿成对镜梳妆的佳人,那"熏"字更是将无形的芬芳凝作可见的烟霭,与后文"轻重雾"形成精妙的呼应。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熏宫'二字下得极妙,将嗅觉感受转化为视觉体验,花香顿时有了质感。"

雾色在花瓣上流动,时而轻如蝉翼,时而重似鲛绡。风过处,暗香如丝如缕,牵引着往来风絮。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激赏此联:"'色含'句状雾中花影,'香引'句写风里花香,不着一'花'字而花姿毕现。"那雾气仿佛懂得轻重浓淡的画理,在花瓣上晕染出深浅不一的色彩层次。

"拂树浓舒碧"五字竟含三重动态:风拂绿树,树影舒展,碧色渐浓。薄雾萦绕花间,为艳红蒙上轻纱,恰似美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致。文学教授葛晓音指出:"此处色彩运用极具张力,浓碧与薄红形成强烈对比,又通过'舒''蔽'两个动词达成微妙平衡,展现王勃对六朝彩丽诗风的创造性转化。"

结句忽转空灵,将满庭花雾融入江南烟雨。那迷离的雾霭与潇潇细雨交织,恍若隐现着遥远的天空。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评点:"'杂行雨'三字最见匠心,雨丝穿雾而行,雾霭挟雨而动,最终'隐遥空'的不仅是实景,更是诗人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全诗以具象始,以空濛终,恰似一幅渐渐晕开的写意水墨。

点评

此篇《赋得花庭雾》如工笔仕女图般纤秾合度,六朝骈俪之精髓尽在其中。明代诗评家陆时雍《诗镜总论》有云:"唐律如初唐之藻丽,犹带齐梁锦色",此作恰似其言——"兰气熏宫"以通感笔法破题,暗合谢朓"香风蕊上发"之妙境,而"新蕊半妆"更得徐陵《玉台新咏》中"约黄能效月"的娇怯韵致。

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评点此诗时尤为激赏中间两联:"'色含''香引'一联,雾里看花笔法也。'轻重''去来'虚字相生,较之庾信'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更多三分空灵。"尤其"拂树浓舒碧,萦花薄蔽红"二句,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称其"设色如南唐徐熙没骨花卉,雾中红碧恍若水月镜花"。

末联"杂行雨""隐遥空"之笔,王夫之《姜斋诗话》点出其"得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答诗'岭上多白云'的隐逸趣味,然以宫廷物象写林泉之思,此正初唐诗家独绝处"。全篇四十字中,雾色花香交织成流动的丹青,恰如方东树《昭昧詹言》所言:"唐人咏物,不粘不脱,如蜻蜓点水,旋点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