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赋得浮桥

2025年07月05日

岸曲非千里,桥斜异七星。暂低逢辇度,还高值浪惊。
水摇文鹢动,缆转锦花萦。远近随轮影,轻重应人行。

世民

译文

岸曲非千里
河岸曲折,却并非千里之遥
桥斜异七星
浮桥斜跨,不似北斗七星般笔直
暂低逢辇度
桥身暂沉,恰逢车辇经过
还高值浪惊
浪涌桥升,行人惊诧不已
水摇文鹢动
水波荡漾,画船随波轻晃
缆转锦花萦
缆绳转动,如锦花缠绕
远近随轮影
远近景色,随车轮倒影变幻
轻重应人行
桥身起伏,应和行人脚步轻重

词语注释

辇(niǎn):古代帝王乘坐的车
文鹢(yì):船头绘有鹢鸟图案的船,泛指华美的船
萦(yíng):缠绕

创作背景

诗词《赋得浮桥》创作背景

隋唐之际,浮桥作为沟通天堑的智慧结晶,常横卧于大江大河之上,成为帝王巡游、商旅往来之要津。此诗或作于南朝陈至隋唐时期,彼时浮桥工艺已臻成熟,尤以黄河、洛水上的"舟梁"为盛。《唐六典》载"造舟为梁,周制也",可见其制源远流长。

诗中"桥斜异七星"暗用天文意象,将人间桥梁与银河星汉相较。考《三辅黄图》,秦汉时渭水横桥"横以参天",恰与此句遥相呼应。而"暂低逢辇度"一语,似指隋炀帝乘龙舟过浮桥之盛况——据《大业杂记》,大业元年炀帝幸江都时,"浮航沉缆"之景况,正与诗中"缆转锦花萦"的华美描摹相契。

诗人以工笔写动态:水波摇动如文鹢(画舫)振翅,缆绳盘转若锦花缠枝。此般精微观察,当源于六朝以降对浮桥建设的深刻认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曾详述黄河浮桥"缆系两岸,锁以铁牛"之制,而诗中"轻重应人行"之妙,恰印证了《宋会要》所载浮桥"随波升降,人马履之如坦途"的特性。

此作既承汉赋铺陈之遗韵,又启盛唐气象之先声,在桥梁史与文学史的交叉处,勾勒出一幅流动的盛世图卷。

赏析

这座浮桥在诗人笔下化作流动的乐章,每一处细节都跳动着生命的韵律。斜跨水面的桥身与北斗七星形成巧妙的呼应,"桥斜异七星"的比喻既写出形态之奇,又暗含连接天地的意境。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联"体物浏亮,得造化之趣",正是捕捉到了诗人将人工建筑与自然星象融为一体的匠心。

水波与桥缆的互动被赋予灵动的美感。"文鹢"典出《诗经》,本指画有鹢鸟的船,此处化作桥影摇曳的意象;"锦花"则把粗糙的缆绳点染出华丽色彩。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联:"以丽笔写朴物,如观吴道子画壁",道出了诗人化平凡为神奇的艺术功力。浪涌桥升的惊险瞬间,被"暂低逢辇度,还高值浪惊"十一个字凝练成戏剧性画面,清代学者纪昀认为此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最精妙处在于桥梁与行人的共生关系。"远近随轮影"以光学原理入诗,而"轻重应人行"则暗含物理定律。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唐人咏物,贵在即物达理",此联正是通过具象描写,抵达了物我相应的哲学境界。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赏析末联:"将桥梁的实用价值升华为诗意存在,使冰冷的建筑材料有了体温般的呼应能力。"

全诗犹如一组电影镜头,从宏观的桥梁全景推近至缆绳细节,再转为行人特写。这种蒙太奇式的表达,让静态的浮桥在时空交错中焕发动态之美。学者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揭示:"南朝咏物诗往往在精微处见宇宙,此诗正是通过浮桥这个微小载体,承载了人对永恒与瞬息的思考。"那随波起伏的桥面,何尝不是诗人对世事浮沉的隐喻?那应人而动的缆索,又分明诉说着生命之间的微妙共鸣。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字中含不尽之景,尺幅内展千里之势。'暂低逢辇度,还高值浪惊'二句,尤得动静相生之妙,浮桥灵性跃然纸上。"其评点精准捕捉到诗人以简驭繁的艺术功力。

乾隆年间骈文大家吴锡麒则特别推崇颈联:"'水摇文鹢动,缆转锦花萦',以工笔绘动态,金线缀明珠。水波与缆绳的颤动,竟被铸成永恒的诗意瞬间,此真六朝彩丽竞繁之后,唐人炼字琢句的典范。"

现代学者叶嘉莹先生从意象组合角度分析道:"诗人将'轮影'与'人行'这对虚实意象编织入诗,使坚固的桥体与流动的波光形成张力。'远近''轻重'的辩证运用,暗合道家阴阳相济之理,赋予实用建筑以哲学意蕴。"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感叹:"庾信此作把浮桥的物理特性转化为诗歌韵律——'非千里'与'异七星'的否定句式,恰似桥身随波起伏的节奏。这种将建筑力学转化为语言张力的能力,唯有盛唐诗人能与之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