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饮马长城窟行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世民

译文

塞外悲风切
边塞外悲凉的寒风呼啸
交河冰已结
交河的河水早已结冰
瀚海百重波
浩瀚的沙漠如波涛般起伏
阴山千里雪
阴山山脉覆盖着千里的积雪
迥戍危烽火
遥远的戍楼燃起告急的烽火
层峦引高节
层叠的山峰似在彰显将士的节操
悠悠卷旆旌
悠长的军旗在风中飘扬
饮马出长城
饮马之后大军开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
寒冷的沙地连着骑兵的足迹
朔吹断边声
北风呼啸淹没了边塞的声音
胡尘清玉塞
胡人的战尘消散在玉门关
羌笛韵金钲
羌笛声与金钲声交织
绝漠干戈戢
遥远的沙漠上干戈止息
车徒振原隰
战车和士兵在原野上振奋
都尉反龙堆
都尉从龙堆凯旋
将军旋马邑
将军自马邑归来
扬麾氛雾静
挥动战旗,战争的阴霾消散
纪石功名立
刻石记功,功名永存
荒裔一戎衣
边疆统一于战袍之下
灵台凯歌入
灵台之上奏响胜利的凯歌

词语注释

交河(jiāo hé): 古河流名,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
瀚海(hàn hǎi): 此处指广袤的沙漠
阴山(yīn shān): 山脉名,在今内蒙古中部
旆旌(pèi jīng): 古代旗帜的统称
朔吹(shuò chuī): 北风
玉塞(yù sài): 指玉门关
金钲(jīn zhēng): 古代军中乐器,形似钟
原隰(yuán xí): 广平低湿之地
龙堆(lóng duī): 白龙堆沙漠,在今新疆
马邑(mǎ yì): 古地名,在今山西朔州
荒裔(huāng yì): 边远地区
灵台(líng tái): 此处指庆祝胜利的高台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唐太宗的笔锋掠过边塞风烟。贞观二十年(646年)秋,长安城尚沉浸在征服薛延陀的捷报中,帝王案头的墨池却泛起铁马冰河的寒光。这首《饮马长城窟行》的诞生,恰似一道穿越时空的烽燧,将汉乐府旧题点燃成盛唐边塞诗的燎原星火。

史载太宗亲临灵州招抚铁勒诸部时,曾目睹"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的壮阔苍凉。渭水之盟的屈辱记忆与当下"胡尘清玉塞"的胜利形成微妙映照,帝王诗人以"迥戍危烽火"的警觉笔触,在诗行间垒砌起比长城更坚固的帝国防线。那些翻飞的旆旌与断续的边声里,藏着对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惨败的深沉镜鉴。

当"纪石功名立"的豪言在戈壁回响,我们听见的不仅是凯旋的羌笛金钲。敦煌残卷《帝王略论》透露,太宗晚年常命乐工演唱此诗,或许在"灵台凯歌入"的辉煌背后,那位开创贞观之治的君主,正以诗笔丈量着战争与仁政的永恒距离。这首帝王诗作,遂成为盛唐气象最独特的注脚——既有"荒裔一戎衣"的武力威慑,更暗含"绝漠干戈戢"的和平理想。

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边塞的苍茫景象,在铁血与风雪的意象交织中,暗涌着诗人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开篇"塞外悲风切"四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其"以气象胜",通过交河冰封、瀚海叠浪、阴山积雪的递进式铺陈,构建出空间上的压迫感,令读者未睹战场而先感肃杀。

"迥戍危烽火"至"朔吹断边声"八句,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动静相生的艺术张力":高耸的烽燧与层叠的山峦是凝固的危机,而翻卷的旌旗与断续的边声则是动态的征伐。其中"饮马出长城"作为诗眼,化用古乐府题而赋予新意,马茂元《唐诗选》认为此句"将戍卒的日常军事行动升华为民族精神的仪式"。

后段"胡尘清玉塞"转入胜利场景的描摹。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赞赏"羌笛韵金钲"的听觉意象:"铁器碰撞的杀伐之音与羌笛的哀婉曲调形成复调,暗示战争胜利背后的文化融合"。当"纪石功名立"的豪情与"灵台凯歌入"的欢庆相呼应时,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点明其双重情感结构:"表层是建功立业的激昂,深层却藏着'荒裔一戎衣'对战争消耗的隐忧"。

此诗最动人的艺术特质,在于冷峻意象中蕴含的人道关怀。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总结道:"诗人以寒沙、朔风为底色,却用凯歌点染温暖,在壮美与凄美的辩证中完成对战争伦理的诗意审判"。那支穿越玉门关的羌笛,既吹散了胡尘,也吹响了对和平最深的渴望。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太宗(李世民)此作,骨力雄浑,直追汉魏。'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二语,状边塞之景如在目前,较之鲍照《芜城赋》'崪若断岸,矗似长云',别有一种苍莽气象。"

近代学者闻一多《唐诗杂论》评点道:"帝王诗中罕见此等真性情。'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十字,非亲历战场者不能道。金钲羌笛之韵,非但写声,实乃大唐开国气象之隐喻。"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特别推崇其结句:"'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化用《尚书·武成》典故而自出新意。以周武王克商事比当代武功,气度雍容中见帝王胸襟,此正唐初诗歌由六朝绮靡转向盛唐气象之关键。"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曾解析:"全诗以'悲风'起,以'凯歌'结,中间'胡尘清玉塞'等句,将征战场面写得如交响乐般层次分明。李世民以军事家眼光观照战争,故能于肃杀中见秩序,于苍凉中显壮美,实为边塞诗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