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乌

2025年07月05日

日里飏朝彩,琴中伴夜啼。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

义府

译文

日里飏朝彩
白天里,乌鸦在朝阳的光辉中翱翔
琴中伴夜啼
夜晚时,它的啼鸣伴着琴声回荡
上林如许树
上林苑中有那么多高大的树木
不借一枝栖
却不肯借一枝给乌鸦栖息

词语注释

飏(yáng):飞扬,飘扬
上林:指上林苑,汉代著名的皇家园林,这里泛指华丽的园林
如许:如此,这么多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长安城垣时,那位身着青袍的诗人独坐残灯下。窗外传来三两声乌啼,恰似当年在洛阳旧宅听闻的声响——贞观年间的月光也曾这般抚摸过虞世南挥毫的笔尖。

墨池中漾开的,何止是松烟?分明浸着《艺文类聚》里记载的典故:汉武帝建章宫畔,金乌曾栖于三足树上,羽翼折射出日晷的刻度。而今诗人案头《初学记》的纸页间,犹能听见建安七子咏乌的余响。

砚台边缘凝结的墨滴,倒映出上林苑的枯枝。那"不借一枝栖"的傲骨,原是化用《庄子·逍遥游》中鹪鹩巢林的意象。御史台的铜雀在夜风中轻颤,诗人忽然想起昨日朝会上,自己新补的七品官服,竟与乌鸦羽色有几分相似。

窗外更漏敲到三更时,他忽然听见杜工部在《义鹘行》里埋设的隐喻——原来这墨色禽鸟,早从《诗经·邶风》"莫黑匪乌"的吟唱里,飞越了整整八个世纪。

赏析

这首咏物诗以乌鹊为意象,通过白描与隐喻的巧妙结合,构筑了一个充满象征意味的艺术空间。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强调"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此诗正是以含蓄蕴藉的笔法,将寒士的遭际与孤高娓娓道来。

首联"日里飏朝彩,琴中伴夜啼"形成精妙的时空对仗。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这种"意象并置"手法:"两句开阖,自成宇宙"。白昼的乌鹊在朝霞中振翅,暗合《淮南子》"乌阳精"的典故;而夜间的琴曲啼鸣,则化用嵇康《琴赋》"乌啼夜月"的意境。一明一暗之间,既展现生命的多维存在,又暗喻才士无论昼夜皆不得闲适的生存状态。

颔联"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堪称诗眼。宋代诗评家严羽《沧浪诗话》指出:"唐人绝句,多在转句生意",此处转折尤见功力。上林苑作为汉代皇家苑囿,在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本是"巨木蕃滋"的意象,诗人却反用其典。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如许'二字最沉痛,满目繁华皆成反衬"。这种"有树难栖"的悖论,既延续了曹操《短歌行》"绕树三匝"的孤独感,又开创性地将物质丰裕与精神困顿并置。

全诗情感呈现"外淡内烈"的特质。近代学者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解析:"唐代寒士诗常有'热肠裹冰'之妙",此诗正是典范。表面写乌鹊无枝可依,实则寄托着唐代庶族文人"置身廊庙之外"的集体焦虑。但诗人并未陷入哀怨,尾句"不借"的决绝姿态,暗含《庄子·逍遥游》"鹪鹩巢林"的孤高气节,这种"困顿中的坚守"正是盛唐精神的微妙折射。

在艺术手法上,诗歌完美实践了皎然《诗式》提出的"取象曰比,取义曰兴"原则。乌鹊意象既是真实的自然存在(比),又承载着士人的精神投影(兴)。这种"物我双写"的笔法,使二十字的小诗具有了"一沙一世界"的审美张力,堪称咏物诗中的神品。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激赏此诗"二十字中自见风骨",谓其"不著怨语而怨意弥深"。诗中乌鹊意象的运用尤见匠心——"日里飏朝彩"以金乌负日的典故暗喻才士抱负,"琴中伴夜啼"化用《乌夜啼》乐府旧题,钱锺书《谈艺录》指出此联"虚实相生,昼夜交替,构筑起时空的立体画卷"。

"上林如许树"句,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曰:"翻用《庄子》'鹪鹩巢林'之典,将帝王苑囿与寒士际遇并置,笔力千钧"。末句"不借一枝栖"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誉为"神龙掉尾":"'不借'二字最妙,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孤高之气透纸背而出"。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特别推崇此诗"用典如盐著水"的艺术境界:"全诗未着一个'乌'字,却句句写乌;不涉半字身世,而寒士之悲怆、文人之傲骨,皆在羽翼振翅间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