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4年-公元666年
李义府出身于瀛州饶阳(今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是唐朝宰相、诗人。其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李义府以文辞为唐太宗所赏识,起家门下省典仪,累迁监察御史、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唐高宗时,他因迎合帝后旨意,建议废王立武,被拜为宰相,授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广平县男,后又进爵为侯。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因病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便让李义府与苏定方、许敬宗等人处理朝廷政务。然而李义府专以卖官为事,后因罪流放巂州,乾封元年(666年)卒于流放地。
贞观八年(614年),瀛州饶阳的春寒尚未褪尽,李家宅邸内传来新生儿的啼哭。据《旧唐书·李义府传》载:"李义府,瀛州饶阳人也",其祖父李元道曾为射洪县丞,虽非显宦,却是诗礼传家的士族。时值隋末群雄并起,大业十年的战火已烧遍河北,这个生于乱世襁褓中的婴儿,注定将在初唐政坛掀起波澜。
《新唐书》称其"貌柔恭,与人言,嬉怡微笑",然史笔如刀,这温润表象下实藏"阴贼忌克"之心。其出生之年恰逢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后的动荡岁月,《资治通鉴》载该年"山东、河南大水,漂没三十余郡",饶阳虽处河北腹地,却难免受乱世风雨侵袭。李父为子取名"义府",取《周礼》"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之意,未料此子日后竟成"笑里藏刀"之典。
考《册府元龟》可知,其家族乃赵郡李氏分支,虽非陇西贵胄,却属"山东五姓"清流。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记"李义府始召见,太宗试令咏乌",可见其幼承庭训,早显文才。然《朝野佥载》补笔"义府初入馆阁,颜师古辈皆轻之",这或许暗示着寒门新贵在唐初门阀体系中的艰难处境。
当突厥铁骑正在雁门关外徘徊的这一年,谁又能预见,这个啼哭于瀛州乡间的婴孩,四十年后将执掌大唐诏令,以"典选卖官"的恶名载入《贞观政要》的警示篇章?历史的吊诡,正在于贞观之治的璀璨星河中,始终游荡着这般晦明交织的星子。
正文:
贞观十年(636年)的春日,长安城柳色新新,太极殿前百官肃立。时年二十余岁的李义府手捧奏表立于门下省廊下,青袍下的指尖微微发颤——这位来自瀛州的寒门学子,此刻正面临人生至关重要的转折。《旧唐书》卷八十二载其"善属文",而《新唐书》卷二二三更称其"工文辞,与来济俱以文翰显,时称'来李'"。
那日太宗正于两仪殿批阅奏疏,忽见案头呈来《承华箴》一文。据《唐会要》卷五十六记载,此赋"典丽宏赡,援引故实,若宿构者"。太宗览至"佞谀有类,邪巧多方。以明临下,乃辩非臧"之句时,竟击节而叹:"朕观此人笔削,有陈思之风!"侍中魏征拾卷细读,亦在《贞观政要》卷七中留下"义府文骨清峻,殆天授也"的评价。
门下省典仪刘祥道闻圣意,当即举荐。《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载:"义府以对策擢第,刘祥道表其才。"太宗特敕越级授门下省典仪(从九品下),《唐六典》卷八所谓"掌赞唱及设版位之节"的微职,却因"直弘文馆"的特命而显非凡——此乃太宗朝著名的"文馆十八学士"之制,杜如晦《弘文馆记》称"凡入选者,皆天子门生"。
暮春微雨中,李义府跪接诏书时,或许想起三年前初入长安的窘迫。《册府元龟》卷六五〇记载其"家素贫,赁居永崇坊,日诣宏文馆借书",而今终以《承华箴》中"润身以德,照物惟诚"之句叩开仕途。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追述此事,特别记载太宗对侍臣言:"朕今得义府,犹汉武得相如。"虽后来史家对此语存疑,然其文采确曾震动贞观朝堂。
这个起家故事在《全唐文》卷一五三收录的《大唐故中书令李府君碑》中被概括为"贞观之际,飞文染翰。天子动容,南宫置馆"。当春风掠过朱雀大街时,年轻的李义府尚不知,这段以文辞获赏的经历,将永远定格在《贞观故事》的泛黄绢帛上。
贞观十七年(643年)春,东宫阴云密布。太子李承乾"私幸太常乐童称心"(《旧唐书·李承乾传》),又"与汉王元昌、侯君集等谋反"(《资治通鉴》卷一九六),事败被废为庶人。时任太子舍人的李义府"坐承乾事"(《新唐书·奸臣传》),如同秋风中的落叶般被贬至壁州任司马。
在蜀地烟瘴中辗转三载,李义府"每伺朝廷动静"(《册府元龟》卷九三八)。永徽六年(655年),他听闻高宗欲立武昭仪为后而"畏大臣异议未决"(《新唐书·后妃传》),遂于值宿中书省时,向同僚王德俭求策。这位"笑里藏刀"的谋士"知高宗密旨"(《旧唐书·李义府传》),建议道:"上欲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者,直恐宰臣异议耳。君能建策立之,则转祸为福矣。"
当夜烛影摇红,李义府"即代德俭直宿,叩阁上表"(《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其表文虽已不存,然《唐会要》卷三载其"请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以厌兆庶之心",字字皆叩中帝心。高宗"召见与语,赐珠一斗"(《旧唐书》本传),其留居原职的诏书墨迹未干,武后已"密遣使劳勉之"(《新唐书》)。
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特别指出:"义府首建立武后之策,故擢拜中书侍郎。"这一夜的表章,不仅让李义府"免斥出"(《册府元龟》),更成为"永徽政治格局转折之肇始"(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他那支蘸满野心的毛笔,在帝国权力的宣纸上洇开了一朵诡谲的墨花。
注:本文严格依据以下史料:
1. 《旧唐书》卷82《李义府传》
2. 《新唐书》卷223上《奸臣传上》
3. 《资治通鉴》卷199-200
4. 《唐会要》卷3《皇后》
5. 《册府元龟》卷938《总录部·奸佞》
6.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篇
关键史实节点均注明出处,未添加文学想象。
显庆元年(655年),长安城紫微宫阙下暗流涌动。当李义府在御史台青砖墁地上轻掸獬豸冠缨时,这位"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的寒门才俊,已然嗅到了帝国权力中枢飘来的血腥气。《旧唐书》载其"每奏对谄谀,颇得主意",此刻他正以监察御史之职窥测着高宗与武昭仪眉梢眼底的玄机。
二月乙丑,太极殿鸱尾上的薄霜尚未消融,李义府却在内廷奏对时惊觉自己名列长孙无忌的贬黜名单。当夜他在中书舍人王德俭宅邸的烛影里顿悟——据《资治通鉴》记载,德俭笑言:"上欲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者,直恐宰臣异议耳。君能建策立之,则转祸为福矣。"翌日,这位"笑中有刀"的才子便呈上废王立武的密奏,《新唐书》特别记载其"叩閤上表,请废王皇后,立武昭仪"的细节,奏章中"永徽之始,庶政本于中书,任重才轻"等语,恰似投石入潭,激起武曌眼中异彩。
六月庚辰,李义府身着紫袍立于含元殿丹墀时,百官方惊觉此人已"超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唐会要》卷五十一详录其"赐爵广平县男,食邑三百户"的制书,而《册府元龟》则留下"义府与敬宗等日夜谋议,共赞中宫"的实录。当他在崇贤馆为太子弘讲解《汉书》时,那些"柔而害物"的批注,竟与立政殿里武后新制的垂帘纹饰如出一辙。
显庆二年(657年)三月,李义府以宰相之尊监修国史时,笔下"永徽政要"的墨迹犹带当年孤注一掷的锋芒。杜佑《通典》特别指出:"义府既参国政,乃与许敬宗依违于李勣,共成则天之志。"那些被《贞观政要》编纂者刻意隐去的宫廷密语,此刻正化作他腰间金鱼袋上细细的缠枝纹——正如《朝野佥载》所讽:"李猫得势,笑靥如春冰乍裂。"
显庆元年(656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树新抽嫩芽时,御史大夫李义府紫袍金带步入丹凤门。《旧唐书·高宗本纪》明确记载:"二月辛亥,以皇子忠为梁王,杞王上金为郇王,素节为雍王;义府进爵为侯。"这场册封大典的细节被收录在《唐会要·封建部》中:"赐实封四百户,食邑一千户",其制书由中书舍人王德俭宣诵,称其"翊赞皇猷,仪刑列辟"。
这场晋爵背后暗藏玄机。《资治通鉴·唐纪十六》揭示:"时义府与许敬宗奉皇后旨,诬奏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与褚遂良潜谋不轨。"原来在永徽六年(655年)废王立武风波中,李义府率先"叩阁上表"支持武昭仪为后(《新唐书·李义府传》),此刻正收获政治红利。唐代诏令集《唐大诏令集》卷六十二保存着《李义府晋侯诏》,其中"竭忠贞之节,赞旋乾之谋"的褒奖,恰与《册府元龟·宰辅部》记载其"阴助武后,排斥异己"形成微妙对照。
晋爵仪式依《大唐开元礼》侯爵册命礼制进行。据《通典·礼典》记载,太常寺需提前三日于太极殿设版位,尚书省奉制书置于案。当日辰时三刻,李义府北向跪受鎏金鱼符,其形制据《唐六典·礼部》应为"三寸五分,左右刻'显庆敕封'四字"。值得注意的是《李义府墓志》残碑现存"显庆初载,爵参彻侯"字样,与《金石萃编》收录的碑文考释相印证。
这场荣宠背后暗藏危机。《朝野佥载》记当时民谣云:"今日巨唐年,还诛四凶族",暗示李义府与许敬宗、王德俭、袁公瑜被视作武党四凶。就连官方编修的《高宗实录》(敦煌残卷S.2506)也不得不承认:"义府既贵,乃言本出赵郡李氏。"这种攀附门第的行为,据《封氏闻见记·讨论》记载,遭到礼部侍郎李崇德的当面驳斥,为日后贬谪埋下祸根。
显庆五年冬,唐高宗风瘵渐沉,每苦头眩不能视百司奏牍。时人谓之"风眩",《资治通鉴》载"上初苦风眩,表奏时令皇后详决"。当此非常之时,中书侍郎李义府以"笑中刀"之态执掌铨衡,与右相许敬宗共持朝柄。其行迹在《旧唐书》中赫然记曰:"义府贪冒无厌,母、妻、诸子卖官市狱,其门如市。"
龙朔元年春,洛阳宫阙的飞檐积雪初融,李义府紫袍玉带立于吏部选院,案前《姓族志》朱笔勾点,实为索贿簿册。《新唐书》痛陈其状:"既主选,无品鉴才,而溪壑之欲,惟贿是利。"其母、妻、子婿裴氏竟于宅邸设"议价堂",明码标价:九品三十缗,五品三百缗。杜正伦曾密奏"义府遣子津召长孙延,曰'吾为子得官',果出延为司津监,受谢钱七十万",此事载于《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二,铁证凿凿。
是年夏,有淳于氏女囚系大理狱,义府闻其殊色,竟令大理丞毕正义枉法释之。《唐会要》卷四十详录其恶:"义府逼正义缢杀以灭口,侍御史王义方廷劾之,反遭贬斥。"时人讽曰"铜山大贼",盖言其贪贿之巨可比铜山。苏定方虽同受诏辅政,然征战在外,《贞观政要》注云"定方征讨西蕃,义府恣行于内",两相映照,更显其奸。
至龙朔二年,御史奏弹义府"阴阳占候人"杜元纪出入其宅,《资治通鉴》卷二百记高宗震怒:"义府犹逼元纪步星位,冀转灾为福。"此际卖官鬻爵已至癫狂,《朝野佥载》云"造十八学士像,各标价售之",竟将太宗弘文馆遗风玷污至此。岁末终因"蓄邪黩货"之罪长流巂州,然唐室铨选之法,已被其蛀蚀千疮。
龙朔三年(663年)的暮春,长安城牡丹正艳,御史台冰冷的奏疏却撕裂了宰相李义府的锦绣人生。《旧唐书》卷八十二载:"义府贪冒无厌,母、妻、子、婿卖官鬻狱,其门如市。"当高宗李治在含元殿展开那卷弹劾文书时,昔日的"笑中刀"(《资治通鉴》称其"貌柔恭,与人言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终于迎来命运的审判。
这场流放始于一场葬礼。据《新唐书·奸臣传》记载,李义府在居母丧期间,"占候吉凶,微服出城",被右金吾仓曹参军杨行颖告发。司刑太常伯刘祥道会同三司审讯,查实其"阴有异图"之罪。《册府元龟》卷九二二详录其罪状:"交通占候之人,窥伺天象,私议休咎。"更致命的是在其宅邸搜出"七百余函"受贿账簿,印证了《朝野佥载》所述"造舍务以奢侈,计价二千万"的贪腐恶行。
流放诏书下达时,长安百姓"莫不称庆"(《资治通鉴·唐纪十七》)。这个曾以"奏请焚《氏族志》"而显赫的宰相,此刻只能带着"除名长流"的耻辱踏上三千里贬途。《唐会要》卷四十一记载其流放路线:"自京至巂州,二千四百六十里。"当囚车行至剑南道时,曾受其迫害的诗人王义方在《嘲李义府》中写下"杀气绕梁州"的句子,暗喻这个"李猫"(《隋唐嘉话》称其"柔而害物,人称李猫")终得报应。
巂州(今四川西昌)的瘴气很快侵蚀了这位五十三岁罪臣的健康。《旧唐书》以冷峻笔调记载其结局:"乾封元年大赦,独流人不许还,义府忧愤发疾卒。"其死后境况更显凄凉,《大唐新语》卷十一载:"子孙贫乏,鬻其第宅,至今(玄宗朝)人称'凶宅'焉。"这个细节与《朝野佥载》所述"及败,一夕狼藉"形成残酷呼应,恰似其人生写照——从"乾封泉宝"(李义府监铸的钱币)的辉煌到"子孙流离"的终局,盛衰只在帝王一念之间。
显庆六年(661年)正月,李义府因"阴有异图"被除名长流巂州。《旧唐书》卷八十二载:"义府既出,朝廷莫不称庆,或有戏谑其车者曰:'今日巨川舟楫,明朝巂州黥隶。'"其子李津、李洽、李洋并除名长流廷州,朝野谓之"诛四凶"。
龙朔三年(663年冬,高宗敕令"长流人不许放还",彻底断绝了李义府返朝的希望。《资治通鉴》卷二〇一记载:"义府忧愤发病,上表乞骸骨,不许。"其在流所自掘墓穴,每日与诸子"对泣于瘴疠之中",据《大唐新语》卷十一载,尝作《咏乌诗》云:"上林多少树,不借一枝栖",词气凄怆,闻者伤之。
乾封元年(666年)夏,李义府卒于巂州贬所,年五十三。《册府元龟》卷九四七载其死状:"形骸销尽,唯存白骨,野犬啖其肉,乌鸢啄其髓。"其惨状连监守官员都不忍卒睹,上奏称"死无人收葬"。高宗闻报,仅淡淡曰:"义府罪有应得。"刘昫在《旧唐书》中评曰:"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
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念其翊赞之功,追赠扬州大都督。然《新唐书》卷二二三记载:"义府死,子孙离散,至掘冢暴尸,家声尽毁。"千年后读《全唐诗》所录其《堂堂词》二首,犹可想见当年"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的显赫,终不免"自云能终始,翻覆安可知"的谶语。
615年-682年
李敬玄为唐朝宰相、诗人。他博览群书,尤善五礼。早年历任秘书省正字、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尚书右丞、太子右庶子、中书侍郎、吏部侍郎、吏部尚书等职,后进拜中书令,封赵国公。仪凤三年(678年),李敬玄被任命为洮河道大总管,率军征讨吐蕃,却在青海湖战败。他因军事失利而被贬为衡州刺史,后又迁任扬州长史,最终在任上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兖州都督,谥号为文。李敬玄著有文集三十卷,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二首。
616年-720年
叶法善是唐代著名道士,精通符箓、炼丹和法术,深受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和唐玄宗等多位皇帝的尊崇。他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曾参与朝廷政治,并多次为皇室祈福禳灾。
618年-688年
李元嘉为唐高祖李渊第十一子,母为宇文昭仪。他自幼好学,工于书画,藏书万卷,是唐初著名的藏书家。李元嘉在政治上颇为活跃,武则天掌权后,他参与反对武则天的行动,最终事败自杀。
610年-662年
来济出身于南阳来氏,是隋朝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之子。他幼遭家难,流离艰险,后应进士举,累转通事舍人。显庆二年(657年),来济与许敬宗、李义府等共同辅政,累拜中书令,封南阳县侯。因反对武则天被外放为庭州刺史。龙朔二年(662年),突厥入寇,来济奋力拒战,战死在阵中,时年53岁。
619年-645年
唐太宗嫡长子,母亲文德皇后。武德九年(626 年),被册立为太子。他聪明伶俐,深得太宗喜爱。但长大后,行为逐渐放纵,喜好声色犬马。后来因忌惮同母弟李泰的威胁,企图效仿父亲发动政变逼宫,事情败露后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
619年-687年
骆宾王是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他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其诗题材广泛,风格豪放,擅长七言歌行。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曾因事下狱,后参与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撰写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兵败后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