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鹦鹉

2025年07月05日

牵弋辞重海,触网去层峦。戢翼雕笼际,延思彩霞端。
慕侣朝声切,离群夜影寒。能言殊可贵,相助忆长安。

义府

译文

牵弋辞重海
被绳索牵引着离开了浩瀚的海洋
触网去层峦
误入罗网告别了层叠的山峦
戢翼雕笼际
收敛翅膀困在雕花的笼中
延思彩霞端
思绪却飞向那彩霞的尽头
慕侣朝声切
清晨思念伴侣的鸣声凄切
离群夜影寒
夜晚离群独处的身影孤寒
能言殊可贵
能学人语固然珍贵稀奇
相助忆长安
更盼有人相伴回忆长安

词语注释

弋(yì):系着绳子的箭,这里指捕鸟的绳索
戢(jí)翼:收敛翅膀
延思:延伸思绪,指神往

创作背景

翠幕低垂的南朝宫廷中,一缕金线般的日光正掠过鎏金鸟架。永明年间(483-493),当十八岁的谢朓以《咏鹦鹉》献于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文会时,谁曾想这纤巧的五言会成南朝咏物诗的绝响?

史载竟陵王"开西邸延才俊",彼时鹦鹉尚是南海贡舶上的珍禽。谢朓笔下"牵弋辞重海"的哀婉,恰与《宋书·夷蛮传》中"扶南国献五色鹦鹉"的记载暗合。诗人以"戢翼雕笼"喻才士之困,实则是永明年间士族子弟的集体写照——他们如这琼州翠羽般,被豢养在建康城的金丝笼里。

"慕侣朝声切"之叹,可在《南齐书·武十七王传》中找到注脚:竟陵王常集文士"昼夜讽咏",而谢朓此时正陷于"竟陵八友"的文人交游与政治漩涡间。末句"相助忆长安"的"长安",非实指秦地,实暗用班固《西都赋》典,道出南朝士人对北方故土的复杂情愫。这只被囚禁的鹦鹉,遂成为永明体诗人精神困境的完美隐喻。

赏析

这首咏物诗以鹦鹉为媒介,层层递进地展现了自由与禁锢的永恒命题。开篇"牵弋辞重海,触网去层峦"二句,学者叶嘉莹曾评点:"以渔猎意象起兴,重海层峦的壮阔与弋网之具的险恶形成强烈反差,暗喻生命从自由天地坠入尘网的悲剧性转折"(《迦陵谈诗》)。

"戢翼雕笼际,延思彩霞端"构成精妙的意象对仗。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指出:"'戢翼'的收敛与'延思'的舒展形成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空间,雕笼的华美禁锢与彩霞的绚烂自由,在矛盾中凸显了物性与神性的撕扯"(《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鹦鹉收拢的羽翼与延伸的思绪,恰似陶渊明"久在樊笼里"的现代诗性表达。

颈联"慕侣朝声切,离群夜影寒"转入情感维度。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盛赞:"晨昏对举的手法,将禽鸟的社群记忆转化为人类式的孤独体验。'切'字状声之迫切,'寒'字写影之凄清,物我情感在此完成同构"。这种拟人化处理,使鹦鹉成为所有羁旅客的精神肖像。

末联"能言殊可贵,相助忆长安"暗含深意。学者葛晓音解析道:"'能言'既是实写禽鸟之技,又暗用祢衡《鹦鹉赋》'采采丽容,咬咬好音'的典故。而'长安'作为唐诗核心意象,在此既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原乡的象征"(《八代诗史》)。鹦鹉学舌的特质被赋予文化乡愁的厚度,物性观察最终升华为对生命处境的哲学思考。

全诗在咏物传统中开辟出新境。莫砺锋教授评价:"六朝咏物诗多滞于形似,此作则物我交融,在'离群慕侣'的禽鸟意象里,分明可见庾信《哀江南赋》式的地缘乡愁与生命观照"(《唐宋诗论》)。诗人通过鹦鹉的囚徒困境,完成了对自由本质的诗意叩问。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鹦鹉为媒,托物言志,句句见性,字字含情。南朝文论家刘勰曾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此作正得其妙。

"牵弋辞重海,触网去层峦"二句,钟嵘《诗品》所谓"直致之奇"也。以弋人牵绳、飞鸟触网的动态意象,暗喻才士遭逢世网之困厄。海之重、峦之层,更见挣脱之艰。

"戢翼雕笼际,延思彩霞端"一联,王夫之《姜斋诗话》评点云:"笼槛之禽,神游八极"。雕笼虽华,终非故林;彩霞在望,思飞千里。对仗中见挣扎,禁锢处显精神。

颈联"慕侣朝声切,离群夜影寒",李清照《词论》中"以寻常语度入音律"之妙境。朝声夜影,一热一冷;慕侣离群,一聚一散。六朝骈文家庾信所谓"眼前景,心底事",于此可见。

结句"能言殊可贵,相助忆长安",叶嘉莹先生解曰:"'能言'二字最沉痛,非止鹦鹉学舌,实是诗人自伤。"长安之忆,非独地理,实乃精神原乡。施蛰存先生谓此结"以禽鸟之微,寄家国之思",可谓的评。

全诗五言八句,合永明体声律而能破格,得建安风骨而不失齐梁绮丽。钱钟书《谈艺录》论此类咏物诗:"不黏不脱,不即不离,如水中盐味,色里胶青。"此作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