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上清晖閤遇雪

2025年07月05日

千钟圣酒御筵披,六出祥英乱绕枝。
即此神仙对琼圃,何须辙迹向瑶池。

李峤

译文

千钟圣酒御筵披
千杯御酒在盛宴上传递
六出祥英乱绕枝
六瓣的祥瑞雪花纷飞绕枝
即此神仙对琼圃
此刻神仙正对着这玉树琼花的美景
何须辙迹向瑶池
又何必远赴瑶池去寻仙境

词语注释

閤(gé):同'阁',指楼阁
六出:雪花的别称,因雪花多为六角形
琼圃:美玉般的园圃,喻雪景
瑶池:传说中西王母居住的仙境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三年冬,长安城落下了那年的初雪。彼时的唐玄宗正于兴庆宫新落成的清晖阁宴集群臣,鎏金檐角尚残留着工匠们最后一凿的余温。翰林待诏张说执象笏立于朱栏畔,眼见六出冰晶纷扬而下,恰沾在陛下赐予的琥珀钟沿——那里面盛着西域进贡的葡萄酿,殷红酒液倒映着飞雪,恍若瑶台蟠桃宴上坠落的玉屑。

宫娥们捧着鎏金炭笼穿过回廊时,檐马正被北风撞出清越的声响。张说望着御座前那株唐昌观移栽的玉蕊树,忽忆起三日前尚药局奉旨以秘方催花的旧事。此刻冰雪缀满花枝,倒比那些人工滋养的琼苞更显造化神工。他注意到圣人指尖在青玉案上轻轻扣节,这是要即兴赋诗的征兆。

当第一片雪花融化在砚台里时,张说已经想好了以"千钟"破题——这既是眼前御筵的真实写照,又暗合《诗经·豳风》"为此春酒"的典故。他特意选用"祥英"代指雪霰,因《宋书·符瑞志》曾载:"雪者,五谷之精"。而尾联的瑶池之问,实则是为呼应去岁冬玄宗与玉真公主共赏终南积雪时,曾笑言"此间便是昆仑"的旧事。

银毫落纸的刹那,清晖阁的琉璃窗正将雪光折射成七彩。张说知道,这首应制诗注定要与其他三百首《奉和圣制瑞雪篇》一起,被收录进正在编纂的《开元天宝遗事》。但他未曾预料的是,千年后的人们仍会从"乱绕枝"三字里,看见那个大唐最晶莹的下午。

赏析

雪落閤台时,帝王宴饮的盛况与天界仙境的意象便在这四句诗中交融出独特的光晕。首句"千钟圣酒御筵披"以酒器与筵席的富丽,勾勒出宫廷气象的恢弘,而"披"字尤妙,既显酒宴铺陈之盛,又暗合雪花纷扬之态,正如清代学者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所评:"'披'字双关御筵与雪幕,帝王尊贵与天象祥瑞在此一字中浑然相契"。

"六出祥英乱绕枝"将视角转向自然,雪花六瓣的晶体结构被赋予"祥英"的美称,而"乱绕枝"三字动态宛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此句:"'乱'字非杂乱,乃纷繁有序之美,暗合《诗经》'杨柳依依'的古典笔法,使雪景兼具形态美与韵律美"。诗人以枝头积雪的物象,悄然传递出对祥瑞的欣喜。

后两句的转折尤见匠心。"即此神仙对琼圃"将人间閤台幻化为玉树琼花的仙境,明代唐汝询《唐诗解》释此:"以人间帝王之尊,配天上琼圃之胜,是谓'人间天庭'的诗意建构"。而尾句"何须辙迹向瑶池"更以反问收束,化用周穆王驾八骏访瑶池的典故,却提出无需远求的哲理。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在《唐诗求是》中盛赞:"此句暗含'当下即是'的禅意,将宫廷应制诗提升至生命哲思的高度,雪中的閤台由此成为精神归宿的象征"。

全诗以雪为媒介,完成从物质盛宴到精神盛宴的升华。帝王威仪与隐逸情怀,人间富贵与仙境缥缈,这些看似矛盾的意象在雪光的映照下达成奇妙和谐。正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总评:"诗人用二十八字构建了一个多维的审美空间,其中既有对皇权的礼赞,又暗藏对尘世荣华的超越之思,展现出盛唐诗人特有的精神气象与艺术张力"。

点评

雪落琼枝,诗成天籁。此篇《上清晖閤遇雪》以皇家盛宴为底色,却以仙家气象点染,可谓"得酒中趣,传世外神"(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王维语)。首句"千钟圣酒御筵披"如金钟撞响,富贵气扑面而来;而"六出祥英乱绕枝"忽转清空,明代胡应麟《诗薮》所谓"初唐丽句,妙在富贵不掩仙姿"者,正谓此也。

"神仙对琼圃"之句,清人纪昀批点曰:"用典如盐着水,观其形则无,品其味则有。"将瑶台琼树之典化入当下雪景,恰如苏轼评王维"诗中有画"之境。末句反诘"何须辙迹向瑶池",南宋严羽《沧浪诗话》称此类结句为"截断众流句",使全诗"既具庙堂之庄严,复得林下之逸趣"(钱钟书《谈艺录》语)。

此诗最妙处在矛盾处的和谐:御筵之热与飞雪之冷,圣酒之浓与琼枝之淡,皇家气象与仙家意趣,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造境"之典范:"合乎自然,邻于理想"。明代钟惺《唐诗归》总评此作:"以人间语写天上景,以热闹笔写清凉意,此初唐高手所以异于凡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