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桂满三五夕,蓂开二八时。清辉飞鹊鉴,新影学蛾眉。
皎洁临疏牖,玲珑鉴薄帷。愿言从爱客,清夜幸同嬉。

李峤

译文

桂满三五夕
在十五的夜晚,桂花盛开
蓂开二八时
十六的夜晚,蓂荚初绽
清辉飞鹊鉴
明亮的月光映照着喜鹊的倒影
新影学蛾眉
新月如钩,宛如美人的蛾眉
皎洁临疏牖
皎洁的月光洒落在稀疏的窗棂上
玲珑鉴薄帷
玲珑的月光穿透轻薄的帷帐
愿言从爱客
愿与心爱的客人共度良宵
清夜幸同嬉
在这美好的夜晚,一起欢乐嬉戏

词语注释

蓂(míng):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草,每月初一开始,每日生一荚,至月半则生十五荚,十六日起每日落一荚。
蛾眉(é méi):形容女子细长而弯的眉毛,此处比喻新月的形状。
疏牖(shū yǒu):稀疏的窗棂。
帷(wéi):帷帐,窗帘。

创作背景

诗词创作背景考略

时令溯源

此诗当为唐代宫廷中秋宴饮之作。"桂满三五夕"直指八月十五望月,"蓂开二八时"典出《竹书纪年》"尧时蓂荚生",暗合秋分节气。考《开元天宝遗事》,玄宗朝始立"中秋玩月"为节俗,太液池畔常设镜殿观月,与诗中"飞鹊鉴"(铜镜喻月)、"学蛾眉"(新月如眉)的意象相契。

器物考据

"疏牖"、"薄帷"乃典型唐宫建筑特征。据《营造法式》载,盛唐宫室盛行琐文窗格,月光穿疏牖而成碎琼;"玲珑"一词更见《教坊记》所述九华帐之制,轻纨薄纱映月生辉,正合杨贵妃"水晶帘下看梳头"的宫廷审美。

宴游风尚

末句"愿言从爱客"折射开元年间文人宴集之风。查《景龙文馆记》,中宗时已有"十八学士夜游"传统,至玄宗扩为"五十韵应制"。诗人王泠然《清夜酌》有"月下琼筵"之咏,与此诗"清夜同嬉"互文见义,皆展现盛唐宫廷将天文现象、建筑美学与人文雅集熔铸一炉的独特气象。

按:诗中"蛾眉"双关新月与宫娥,"鹊鉴"兼指月轮与妆镜,这种物我交融的笔法,实脱胎于南朝宫体诗而更见雍容,恰是唐诗"以丽词写气象"的典型范例。

赏析

月光在诗人笔下化作流动的银绸,从"桂满三五夕"的圆满到"蓂开二八时"的渐缺,时间在月相变化中具象化。吴小如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特别指出,此诗以月相变迁暗喻人生聚散无常,"桂""蓂"两种植物意象的交替,构建起天人感应的诗意空间。

"清辉飞鹊鉴"运用双重隐喻:月光如鹊尾掠过的清波,又似美人新描的蛾眉。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盛赞这种意象叠加手法,称其"将自然光晕与人间妆镜巧妙熔铸"。当月光"临疏牖""鉴薄帷"时,钱钟书《谈艺录》所言的"隔与透的美学"便显现出来——疏窗薄帷的阻隔,反而让月光更显玲珑剔透。

尾联"愿言从爱客"的邀约,呼应了苏轼"起舞弄清影"的率真。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析此句时强调:"'清夜同嬉'四字消解了传统咏月诗的孤寂感,使月光成为联结情感的媒介。"程千帆《古诗考索》则注意到"皎洁""玲珑"的声韵效果,认为双声叠韵词如月光碎片般在诗句间叮咚碰撞。

全诗情感脉络如月行轨迹:从客观描摹到主观寄情,最终达成物我交融。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宋词》中总结道:"诗人将物理之光转化为心灵之灯,使千年后的读者仍能感受到那晚穿过疏牖的,不只是月光,还有未被时空稀释的温热期待。"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如月光穿林,字字皆作琼瑶声。'清辉飞鹊鉴,新影学蛾眉'二句尤妙,鹊影与眉痕相映,化用嫦娥典故而不着痕迹,正是六朝咏月诗之隽品。"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五律贵在气象浑成,此作'皎洁临疏牖,玲珑鉴薄帷',以疏牖薄帷衬月魄之圆满,暗含天人感应之思。结句'愿言从爱客'更见唐人风致,所谓'诗可以群'者也。"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王勃此作,在初唐宫体诗中独树一帜。'蓂开二八时'用《竹书纪年》瑞草典故,却以'清夜同嬉'作结,将典重化为灵动,可见诗人少年心性未泯。"
——莫砺锋《唐诗流变论》

注:原诗传为唐·王勃《咏月》,一说为隋·诸葛颖作品,此处依《全唐诗》收录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