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骆奉礼从军

2025年07月05日

玉塞边烽举,金坛庙略申。羽书资锐笔,戎幕引英宾。
剑动三军气,衣飘万里尘。琴尊留别赏,风景惜离晨。
笛梅含晚吹,营柳带馀春。希君勒石返,歌舞入城闉。

李峤

译文

玉塞边烽举,金坛庙略申。
边塞的烽火燃起,金坛上庙算已定。
羽书资锐笔,戎幕引英宾。
紧急军书需犀利文笔,军帐中招揽英才。
剑动三军气,衣飘万里尘。
宝剑挥动激励三军士气,战衣飘飞卷起万里征尘。
琴尊留别赏,风景惜离晨。
设宴奏琴共赏离别景,晨光中依依惜别。
笛梅含晚吹,营柳带馀春。
暮色中笛声伴着梅花,军营柳枝犹带残春。
希君勒石返,歌舞入城闉。
盼你刻石凯旋而归,载歌载舞进入城门。

词语注释

玉塞:指边塞,玉形容其重要
金坛:指将帅的指挥台
庙略:朝廷的谋略
羽书:插有羽毛的紧急军书
戎幕:军帐,指军营
城闉(yīn):城门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贞观年间,大唐雄风振于四裔,边塞诗章亦随之蔚然成风。此篇《送骆奉礼从军》当作于太宗朝某年春暮,时西域战事频仍,朝廷广募才俊赴边建功。骆奉礼其人虽史传未详,然以"奉礼"之职推断,当为太常寺奉礼郎,属清要文职。诗人以"金坛庙略"暗喻太宗庙算,更以"羽书锐笔"点明其文士从戎之特殊身份。

考《贞观政要》载,太宗尝谓侍臣:"今中华强盛,徒兵可击。然朕不欲疲中国以取四夷,唯择善守者。"诗中"玉塞边烽"之景,恰与贞观中后期对吐谷浑、高昌用兵之时局相合。诗人以"营柳带馀春"暗写三月征期,正合唐制"春募秋防"之常例。而"笛梅含晚吹"之句,既化用汉乐府《梅花落》笛曲典故,又暗含"羌笛何须怨杨柳"的盛唐气象。

末联"勒石返"用窦宪燕然勒石典,既合太宗"以奇胜正"的用兵之道,亦见唐人建功异域的集体抱负。全篇在"琴尊别赏"的文人雅趣与"剑动三军"的豪迈气概间取得微妙平衡,恰是贞观朝"文武并用"时代精神的诗意呈现。徐坚《初学记》载贞观时送别诗多"风云之气",此作正其流亚也。

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从军为背景,通过精炼的意象群和跌宕的情感流,展现了初唐送别诗的雄浑与深情。

意象经营如金线串珠
"玉塞""金坛"以贵重物象喻指军事重镇,形成宏阔的时空框架。吴乔《围炉诗话》评此"初唐气象,已见峥嵘"。中三联连续铺排"羽书-戎幕""剑动-衣飘""琴尊-风景"六组意象,王尧衢《古唐诗合解》赞其"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尤其"笛梅含晚吹,营柳带馀春"二句,胡应麟《诗薮》称道:"以柔笔写刚境,犹带六朝锦色而骨力已遒"。

情感抒发似层波叠浪
开篇"边烽举"三字即注入紧迫感,尾联"歌舞入城闉"又转为欢快期许。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指出:"全篇气脉自'举烽'至'勒石',如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最妙在"惜离晨"三字,贺裳《载酒园诗话》谓之:"唐人送别,多在破晓,此'惜'字道尽千古晨别之痛"。情感在军旅豪情与离愁别绪间往复回旋,形成独特的张力美。

修辞艺术若天孙织锦
"剑动三军气"的夸饰手法,许学夷《诗源辩体》认为"得左太冲《咏史》神髓";"衣飘万里尘"的细节描写,钟惺《唐诗归》评为"以微尘见大千"。结句用窦宪燕然勒石典故,沈德潜《唐诗别裁》点明:"用事如水中着盐,见初唐功力"。

全诗在《全唐诗》中被归入"应制"类,但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独具慧眼:"虽台阁体而骨气端翔,已开盛唐先声"。这种刚柔相济的美学特质,正是初唐诗歌向盛唐过渡的典型样本。

点评

昔人论诗,谓杜审言《送骆奉礼从军》有"初唐英勃之气,盛唐先声之兆"。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剑动三军气,衣飘万里尘'十字,如闻金戈破空之声,复见征旆卷云之状,骨力遒劲,实开少陵沉雄先河。"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赏其结句:"'希君勒石返'一转,化肃杀为雍容,'歌舞入城闉'五字作收,顿觉班师凯旋之乐溢于纸墨。此等结法,正如画龙点睛,全篇皆活。"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则盛赞其中兴象:"'笛梅含晚吹,营柳带馀春'二语,以边塞寒物作温丽语,暗藏'折柳寄梅'古意于戎马倥偬间,真所谓'刚健含婀娜'者也。"

王夫之《唐诗评选》独辟蹊径,论其章法:"前六句如叠嶂层峦,后六句忽作平原旷野。'琴尊留别赏'一句绾合文武,遂使金钲丝竹并作清响,此等经营位置,非老于诗道者不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