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日夕三江望,灵潮万里回。霞津锦浪动,月浦练花开。
湍似黄牛去,涛从白马来。英灵已杰出,谁识卿云才。

李峤

译文

日夕三江望
黄昏时分眺望三江
灵潮万里回
神奇的潮水从万里之外奔涌而回
霞津锦浪动
晚霞映照的渡口,锦缎般的波浪涌动
月浦练花开
月光洒落的岸边,如练的浪花盛开
湍似黄牛去
湍急的水流如黄牛般奔腾而去
涛从白马来
汹涌的波涛似白马般飞驰而来
英灵已杰出
杰出的人才已然显现
谁识卿云才
可又有谁能赏识你如云的才华

词语注释

灵潮:神奇的潮水,这里形容潮水气势磅礴
霞津:晚霞映照的渡口
锦浪:形容波浪如锦缎般美丽
月浦:月光照耀的水边
练花:形容浪花如白练般洁白
湍(tuān):湍急的水流
卿云:祥云,比喻才华出众

创作背景

暮色浸染三江口时,唐代诗人李峤独立舟头,任江风拂动青衫。这位历经高宗、武后、中宗三朝的"文章四友"之一,以工整的五律笔触,在开元初年的某个秋日,将长江的壮阔与人生的慨叹凝成这首《江》。

江面碎金般的波光里,藏着盛唐气象的倒影——"霞津锦浪"暗合扬州运河商船如织的繁华,"月浦练花"遥应润州漕运码头的桅樯林立。诗人选取"黄牛""白马"两个古峡名化作湍涛意象,既是写夔门至荆江段的水势险恶,又暗喻仕途沉浮:当年他随武后巡幸洛阳,见洛水作《汾阴行》的才情,终在神龙政变后随波东去。

尾联"卿云才"的喟叹,实为初唐过渡至盛唐时期文人的集体写照。彼时张说尚未推行"崇雅黜浮"的文风改革,宫廷诗人正处在由绮丽向风骨转型的阵痛中。李峤以六十高龄望江兴叹,那"杰出"的何止是江涛英灵,更是被时代浪潮淘洗的才士们——就像三江口交汇的激流,终要奔向更辽阔的海。

赏析

江水在诗人的笔下,从来不只是自然之物,更是情感的载体与哲思的镜像。这首《江》以恢弘的时空维度展开,开篇"日夕三江望"便构建出永恒的凝视姿态,而"灵潮万里回"中的"灵"字尤为精妙,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此字"赋江水以神性,使自然物象顿生光辉"。潮水的往复暗喻着时间的循环,诗人的目光却穿透了物理距离的局限。

颔联的意象组合堪称古典诗歌色彩美学的典范。"霞津锦浪动"中,朝霞将江水染作流动的锦缎,这种绚烂转瞬便被"月浦练花开"的素净所平衡。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联:"设色如吴道子绘嘉陵,浓淡相生,虚实相映。"月光下的江面宛如铺展的白练,而"练花"的比喻更是匠心独运——本为静态的月光倒影,却因"开花"的动态描写获得了生命张力。

颈联突然转入雄浑的笔调。"黄牛"典出《水经注》中瞿塘峡黄牛滩,暗喻江水的迂回险阻;"白马"则化用伍子胥乘素车白马驱涛而来的传说。南宋词论家张炎《词源》评此联:"双典并用而不着痕迹,如盐入水,唯存其味。"湍流与惊涛在此既是实景描绘,又象征着人生际遇的起伏跌宕。

尾联的转折令人怦然心动。当自然伟力在"英灵已杰出"中获得人格化提升,"卿云才"的典故(《尚书大传》载舜帝时卿云现)却陡然转入怀才不遇的慨叹。清代学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解此结句:"前七句尽写江之壮阔,末句忽作断崖式收束,如观大江东去忽见幽涧鸣咽。"这种情感张力正是唐代诗歌"气象浑厚而意蕴深沉"(严羽《沧浪诗话》)的典型体现。

全诗以江水为经,以时间为纬,织就一幅融自然、历史、人生于一体的艺术画卷。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指出该诗"实现了空间延展与时间流动的完美统一",四个联句分别对应着观望、凝视、沉思、感怀的心理过程,最终在"谁识"的叩问中,完成了从物象到心象的升华。

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此诗如展吴道子水墨,五言八句间竟现万里江天。"霞津"二句尤得光影之妙,锦浪喻夕照,练花拟月华,以织工之笔写造化之功,非胸有云梦者不能道。

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湍似黄牛去,涛从白马来"化用《水经注》典而更臻神境,黄牛白马来非徒状水势,实暗喻才士如江涛奔涌。结句"谁识卿云才"一问,顿使全篇气象升华,直指古今才人共扼腕处。

林庚《唐诗综论》析
开篇"日夕三江望"五字即立定乾坤,时空双起而境界全出。后三联皆从此"望"字生发,灵潮、霞月、湍涛皆非实景,乃诗人吞吐大荒之精神映像,所谓"英灵杰出"者,正是此天地人三才共振之绝响。

叶嘉莹谈古典诗歌意象
此诗最堪玩味处在虚实相生——"锦浪动"见其色,"练花开"得其形,"黄牛去"闻其声,"白马来"会其神。末句以卿云之才自况,恰似江天云霞倒映水中,始知前文万千气象,不过诗人才情之投影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