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在诗人的笔下,从来不只是自然之物,更是情感的载体与哲思的镜像。这首《江》以恢弘的时空维度展开,开篇"日夕三江望"便构建出永恒的凝视姿态,而"灵潮万里回"中的"灵"字尤为精妙,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此字"赋江水以神性,使自然物象顿生光辉"。潮水的往复暗喻着时间的循环,诗人的目光却穿透了物理距离的局限。
颔联的意象组合堪称古典诗歌色彩美学的典范。"霞津锦浪动"中,朝霞将江水染作流动的锦缎,这种绚烂转瞬便被"月浦练花开"的素净所平衡。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联:"设色如吴道子绘嘉陵,浓淡相生,虚实相映。"月光下的江面宛如铺展的白练,而"练花"的比喻更是匠心独运——本为静态的月光倒影,却因"开花"的动态描写获得了生命张力。
颈联突然转入雄浑的笔调。"黄牛"典出《水经注》中瞿塘峡黄牛滩,暗喻江水的迂回险阻;"白马"则化用伍子胥乘素车白马驱涛而来的传说。南宋词论家张炎《词源》评此联:"双典并用而不着痕迹,如盐入水,唯存其味。"湍流与惊涛在此既是实景描绘,又象征着人生际遇的起伏跌宕。
尾联的转折令人怦然心动。当自然伟力在"英灵已杰出"中获得人格化提升,"卿云才"的典故(《尚书大传》载舜帝时卿云现)却陡然转入怀才不遇的慨叹。清代学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解此结句:"前七句尽写江之壮阔,末句忽作断崖式收束,如观大江东去忽见幽涧鸣咽。"这种情感张力正是唐代诗歌"气象浑厚而意蕴深沉"(严羽《沧浪诗话》)的典型体现。
全诗以江水为经,以时间为纬,织就一幅融自然、历史、人生于一体的艺术画卷。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指出该诗"实现了空间延展与时间流动的完美统一",四个联句分别对应着观望、凝视、沉思、感怀的心理过程,最终在"谁识"的叩问中,完成了从物象到心象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