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秋月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李峤

译文

盈缺青冥外
月亮的圆缺变化远在青天之外
东风万古吹
东风自远古吹来,永不停息
何人种丹桂
是谁种下了那棵丹桂树
不长出轮枝
却不见它长出圆月般的枝桠
圆魄上寒空
一轮圆月升上清冷的夜空
皆言四海同
人们都说此时四海皆能看到同样的月色
安知千里外
可谁能知道千里之外
不有雨兼风
是否正经历着风雨交加

词语注释

青冥(qīng míng):指天空,青天
丹桂(dān guì):传说月中有桂树,此处借指月中的桂树
圆魄(yuán pò):指圆月,魄指月亮的光辉

创作背景

秋夜长空如洗,李峤独坐庭前,望月兴怀。此时正值武周时期,朝堂风云变幻,诗人身居相位却心怀隐忧。他以"盈缺青冥外"起笔,暗喻宦海沉浮无常,那万古长吹的东风,恰似历史洪流裹挟着无数人生。丹桂无端之问,道出对权贵攀附的冷眼,轮枝意象更见其超然之姿。

后首作于中秋宴集,满座皆颂月华普照。诗人却独察"四海不同"的真相,一句"安知千里外"的诘问,道尽盛世背后的民生疾苦。史载其时河南大旱,岭南飓风,诗人以千里外的风雨,暗讽朝堂歌舞升平中的视而不见。两首小诗,一写天道永恒,一写人世参差,月光穿透千年,犹照见诗人独立苍茫的身影。

赏析

暮色四合时读李峤《中秋月二首》,恍若看见盛唐的月光穿透千年,在青瓷盏里碎成粼粼的银河。这组五绝以月为题,却跳出"千里共婵娟"的窠臼,在清辉中注入哲思的冷冽。

前首起笔便见气象,"盈缺青冥外"五字将月亮推入宇宙洪荒。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点此句"以天体运行为幕布,展现永恒与瞬息的辩证",东风万古吹拂的岂止丹桂?分明是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的宇宙意识。后两句设问陡转,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这种"无理而妙":"丹桂意象暗合月宫传说,却诘问其为何不生于月轮,将神话思维与理性追问熔于一炉"。

次首"圆魄上寒空"似返传统,但"四海同"三字已埋伏笔。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安知'二字如利刃划破圆满表象,揭示出认知的局限性"。千里外的风雨既是实写天气,更是隐喻人间悲欢。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激赏这种"盛世危言":"当长安文人沉醉于'海上生明月'时,李峤却看见月光照不到的阴影"。

两首诗构成精妙的蒙太奇。前首纵向追问时间,后首横向叩问空间;前首以神话入笔,后首以现实收束。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这种结构"完成了从物象到心象的升华"。诗人站在开元盛世的楼头,却听见了天宝年间的隐隐雷声——那轮圆满的月亮,终究照不见渔阳鼙鼓掀起的尘埃。

最动人的是诗中克制的深情。没有张若虚式的铺排,没有李商隐式的缠绵,只在"不长出轮枝"的叹息里,在"不有雨兼风"的反问中,藏着对永恒与圆满的温柔怀疑。闻一多曾说唐诗有"少年精神",这组诗恰似少年初见白发,仍保持着仰望星空的姿势。

点评

李太白曾评此二绝:"子寿(李峤)咏月,不作寻常绮语。'盈缺青冥外'五字,便已推开天门,见得月魄本相。后三句忽作天问体,想落天外,真有谪仙手段。"

王阮亭于《唐人万首绝句选》中批点道:"前首以造化笔写永恒之问,后首以慈悲心道世间参差。'安知千里外'一转,非止于咏物,实乃老杜'朱门酒肉臭'之同一副心肠。"

钱锺书先生《谈艺录》独赏其构思:"李峤《中秋月》二章,一破时空之执,一破认知之妄。'不长出轮枝'暗用吴刚伐桂典而翻出新意,'雨兼风'三字更将团圆神话撕开裂缝,宋人杨万里'月有阴晴圆缺'之悟,早见端倪于此。"

叶嘉莹论此诗尤重意象经营:"青冥、丹桂、圆魄、寒空,皆传统意象,然'东风万古吹'使静景顿生流动之势,'雨兼风'更于圆满中见残缺,唐人气象于此可见——既能包举宇内,复不失赤子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