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时读李峤《中秋月二首》,恍若看见盛唐的月光穿透千年,在青瓷盏里碎成粼粼的银河。这组五绝以月为题,却跳出"千里共婵娟"的窠臼,在清辉中注入哲思的冷冽。
前首起笔便见气象,"盈缺青冥外"五字将月亮推入宇宙洪荒。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点此句"以天体运行为幕布,展现永恒与瞬息的辩证",东风万古吹拂的岂止丹桂?分明是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的宇宙意识。后两句设问陡转,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这种"无理而妙":"丹桂意象暗合月宫传说,却诘问其为何不生于月轮,将神话思维与理性追问熔于一炉"。
次首"圆魄上寒空"似返传统,但"四海同"三字已埋伏笔。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安知'二字如利刃划破圆满表象,揭示出认知的局限性"。千里外的风雨既是实写天气,更是隐喻人间悲欢。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激赏这种"盛世危言":"当长安文人沉醉于'海上生明月'时,李峤却看见月光照不到的阴影"。
两首诗构成精妙的蒙太奇。前首纵向追问时间,后首横向叩问空间;前首以神话入笔,后首以现实收束。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这种结构"完成了从物象到心象的升华"。诗人站在开元盛世的楼头,却听见了天宝年间的隐隐雷声——那轮圆满的月亮,终究照不见渔阳鼙鼓掀起的尘埃。
最动人的是诗中克制的深情。没有张若虚式的铺排,没有李商隐式的缠绵,只在"不长出轮枝"的叹息里,在"不有雨兼风"的反问中,藏着对永恒与圆满的温柔怀疑。闻一多曾说唐诗有"少年精神",这组诗恰似少年初见白发,仍保持着仰望星空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