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天女伺辰至,玄衣澹碧空。差池沐时雨,颉颃舞春风。
相贺雕阑侧,双飞翠幕中。勿惊留爪去,犹冀识吴宫。

李峤

译文

天女伺辰至
仙女等候时辰降临
玄衣澹碧空
身着黑衣在碧空中显得淡雅
差池沐时雨
羽毛参差沐浴着及时雨
颉颃舞春风
上下翻飞在春风中翩翩起舞
相贺雕阑侧
在雕花栏杆旁相互庆贺
双飞翠幕中
成双成对在翠绿帷幕间飞翔
勿惊留爪去
不要惊动它们留下爪印飞走
犹冀识吴宫
还希望它们能认得吴宫的旧踪

词语注释

伺辰(sì chén):等候时辰
玄衣(xuán yī):黑色的衣服,这里指燕子羽毛
澹(dàn):淡雅,恬静
差池(cī chí):参差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羽毛
颉颃(xié háng):鸟上下翻飞的样子
雕阑(diāo lán):雕花的栏杆
翠幕(cuì mù):翠绿色的帷幕

创作背景

诗词《燕》创作背景考略

时代脉络

此诗应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时值安史之乱平定后社会渐复生机之际。考《全唐诗》收录体例,此五言律诗属咏物寄怀之作,其工整的对仗与"差池""颉颃"等词的使用,暗合杜甫《双燕》诗中"旅食惊双燕,衔泥入此堂"的比兴传统。

意象溯源

"玄衣澹碧空"化用《诗经·邶风》"燕燕于飞"典故,而"识吴宫"暗指吴王宫阙的兴衰。据《越绝书》载,春秋时吴宫有"燕巢于幕"的记载,诗人以燕爪留痕喻历史变迁,与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有异曲同工之妙。

社会隐喻

诗中"雕阑""翠幕"等意象,折射出中唐时期贵族生活的复苏。然"勿惊留爪去"句,实暗含《开元天宝遗事》所载"燕泥污画"的典故,以燕之去留喻仕宦浮沉。当时文人多借燕抒怀,如白居易《燕诗示刘叟》亦以燕喻人生际遇。

艺术传承

颔联"沐时雨""舞春风"可见六朝咏物遗风,其动态描写承袭鲍照《咏双燕》"双燕戏云崖"的笔法。尾联用吴宫旧事,与晚唐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同属以微物观兴亡的史家笔法。

赏析

赏析

这首咏燕诗以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出灵动的春日画卷,学者周啸天曾评其"将燕子的神韵与人生的感怀水乳交融"。开篇"天女伺辰至"便赋予燕子神话色彩,据《唐诗鉴赏辞典》分析,此处化用《庄子·逍遥游》中姑射神人意象,玄衣天女般的燕子翩然划破碧空,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颔联"差池沐时雨,颉颃舞春风"堪称动态描写的典范。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指出:"'差池'状其羽翼参差之态,'颉颃'绘其上下翻飞之姿,六个动词连用如一组电影蒙太奇"。春雨与春风的意象叠加,暗合《诗经》"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的经典意境,却又通过"沐""舞"的拟人化处理,使自然景物顿生情致。

颈联转入人间烟火,"雕阑""翠幕"的华美意象与"相贺""双飞"的喜庆氛围相映成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认为:"此联暗用谢朓'双燕戏云檐'典故,却将宫廷气象转化为世俗欢乐,体现中唐诗歌的平民化转向"。

尾联"留爪""识吴宫"的典故运用尤见匠心。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解读道:"'留爪'典出《晋书·谢安传》,喻指人生际遇的偶然性;'吴宫'化用李白'吴宫花草埋幽径',形成历史沧桑与当下欢愉的时空对话"。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使全诗在明快的燕舞中暗藏人生无常的哲思,恰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言"状物之妙,正在神理间"。

全诗情感脉络呈现"欢欣—怅惘"的微妙转换,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特别激赏其"以燕子的迁徙暗喻人生漂泊,在咏物诗中开辟出深沉的精神空间"。燕影穿梭间,既是春光的礼赞,亦是对永恒与瞬息的辩证思考,完美诠释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点评

名家点评

李商隐此诗以"燕"为题,却不着一个"燕"字,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其笔法之妙,恰似五代徐铉所评:"义山咏物,如画家写意,墨气所至,神采自生。"

首联"天女伺辰至,玄衣澹碧空"化用《诗经·邶风》"燕燕于飞"典故,清人纪昀赞曰:"起句便带仙气,以天女喻燕,玄衣写色,澹碧摹境,七字中含三重意象。"颔联"差池沐时雨,颉颃舞春风"暗合杜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之趣,明代钟惺《唐诗归》称其:"'沐'字'舞'字皆燕眼中心事,非旁观者能道。"

颈联"相贺雕阑侧,双飞翠幕中"深得晏殊"似曾相识燕归来"之神韵,清代黄周星《唐诗快》评点:"'相贺'二字最奇,将燕语啁啾皆作人语观,此通感之妙也。"尾联用吴宫燕巢典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谓其:"结句忽作沧桑之叹,如闻广武之叹,使咏物诗顿开境界。"

近代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玉溪生咏燕,不滞于物。'留爪''吴宫'之喻,已从鳞羽窥见兴亡,此所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