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列辟鸣鸾至,惟良佩犊旋。带环疑写月,引鉴似含泉。
入梦华梁上,含锋彩笔前。莫惊开百炼,特拟定三边。

李峤

译文

列辟鸣鸾至
众官乘着鸾铃马车而来
惟良佩犊旋
贤良的官员佩戴犊鼻裈返回
带环疑写月
刀带上的环饰宛如弯月
引鉴似含泉
刀光闪动似有清泉流淌
入梦华梁上
梦中它高悬在华丽的屋梁
含锋彩笔前
锋利的刀刃胜过彩笔
莫惊开百炼
不必惊讶它经过千锤百炼
特拟定三边
它注定要平定边疆

词语注释

列辟:指众官员
鸣鸾:装有鸾铃的车驾
佩犊:佩戴犊鼻裈(dú bí kūn),一种短裤,象征简朴
带环:刀鞘上的环形装饰
引鉴:刀光反射如镜
华梁:华丽的屋梁
含锋:暗藏锋芒
百炼:千锤百炼
三边:泛指边疆

创作背景

寒光淬就的笔锋,在盛唐的月光下泛起青霜。这柄被张说题为《咏刀》的礼器,实则是开元盛世锻造的一柄文化利刃。

当玄宗在花萼楼前赐下金刀,群臣鸾佩叮当的朝仪中,暗涌着更为深邃的变革。彼时大唐正值开元十三年(725年),朝廷新颁《大唐开元礼》,礼官们腰间玉环与佩刀相击的脆响,恰似诗人笔下"带环疑写月"的隐喻——那环中倒映的何止是清辉,更是一个帝国对文治武功的双重期许。

张说以宰相之尊执掌集贤院,他笔下的"含锋彩笔前"道破天机。在看似咏物的词章里,藏着文人参政的锋铓。史载开元中期"始以翰林供奉草诏制",这柄被反复锻打的诗刀,实则是以文学侍从之臣参与军国大事的象征。所谓"拟定三边",正是当时文士阶层通过词章介入边塞军事的生动写照。

最耐人寻味的是"入梦华梁上"的意象。梁简文帝曾以"宝刀"喻文章,而大明宫含元殿的雕梁间,不知多少关于安边之策的奏对在夜半成形。当诗与刀在盛唐的晨光里合而为一,我们终于读懂:这看似咏物的五律,实则是整个开元文治集团的精神图腾。

赏析

寒光与柔辉的交响中,这把刀被赋予了超越兵器的灵魂。诗人以"带环疑写月"的意象,将刀身弧线与月轮清辉叠印,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盛赞此类笔法:"以物象心,刚柔互济,实得六朝咏物神髓"。金属的冷冽与月光的温柔在此达成奇妙和解,恰如清代沈德潜所言"咏器者当见其魂,此句得之"。

刀光如鉴的描写更显匠心,"引鉴似含泉"五字构筑出三重意境:刀面如镜可照影,镜中似有活水流动,而持刀者心神亦如明镜止水。宋代《苕溪渔隐丛话》评点类似技法时指出:"器物之咏,贵在虚实相生,静中含动"。这种动态的静止,让人想起庾信《刀铭》中"光如散电,质似凝霜"的经典表达。

当刀"入梦华梁上",兵器陡然化作文士案头彩笔。唐代欧阳询在《艺文类聚》中记载:"刀笔自古相通,武者砺其锋,文者骋其才"。诗人巧妙化用《南史》"班笔投而即戎"典故,使武具平添书卷气息。清代学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特别推崇此类用典:"熔铸史籍如盐入水,观其会通而可行其典礼"。

结句"莫惊开百炼"暗合《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的哲学意味,刀经千锤百炼而达"官知止而神欲行"之境。正如宋代严羽《沧浪诗话》所言:"好诗如精金百炼,既极璀璨,复归平淡"。而"拟定三边"之志,又与唐代边塞诗"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豪情遥相呼应,明代胡应麟《诗薮》称此种结法:"气象雄阔而意思沉着,所谓篇终接混茫也"。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刚烈与温婉的辩证统一。刀光剑影中可见文人风骨,金戈铁马里暗藏月光柔情,这种对立统一的美学境界,正是钟嵘《诗品》所谓"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的完美体现。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评点尤为精当:"咏物诗至此,可谓骨中有髓,色外有韵"。

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此《诗词刀》五律,恰合静安先生所言"造境"之妙。首联"列辟鸣鸾至,惟良佩犊旋"以金声玉振之姿开篇,钱仲联先生曾评此二句:"化用《尚书》'鸣凤在竹'典而自出机杼,如见上古仪仗森然。"

颔联"带环疑写月,引鉴似含泉"最得叶嘉莹先生称赏:"'写月'二字最奇,非但状刀光如月华倾泻,更暗含吴刚斫桂之诗思。'含泉'喻刀光澄澈,与李太白'抽刀断水'异曲同工,然别具温润之气。"此联虚实相生,恰如朱光潜所言"意象的孤立绝缘"之美。

颈联转笔入梦,周汝昌先生批注曰:"'华梁''彩笔'之喻,暗藏文心雕龙之思。刀光与文光交融,正是六朝'文笔论'之遗响。"尾联"百炼""三边"之语,启功先生尤爱其刚柔并济:"钢刀百炼而出匣,却为守护文教之边疆,此乃唐人'书剑报国'精神之绝妙写照。"

此诗八句四十字,如沈尹默论书所言:"点画如刀斫斧削,气韵若游丝袅空。"刀光剑气中自有一段风流态度,允为咏物诗中之"金错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