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汉使巾车远,河阳步障陈。云浮仙石日,霞满蜀江春。
机迥回文巧,绅兼束发新。若逢楚王贵,不作夜行人。

李峤

译文

锦缎
汉使巾车远,河阳步障陈。
汉使的巾车已远去,河阳的步障铺展开来。
云浮仙石日,霞满蜀江春。
云彩飘浮在仙石之上,阳光照耀;霞光映满了蜀江,春意盎然。
机迥回文巧,绅兼束发新。
织机转动,回文巧妙;衣绅束发,焕然一新。
若逢楚王贵,不作夜行人。
倘若遇到楚王这样的贵人,就不必再做夜行之人。

词语注释

巾车:古代有帷幕的车。
河阳:地名,今河南孟县。
步障:古代贵族出行时用来遮挡风尘的帷幕。
仙石:传说中的仙人所居之石。
蜀江:指四川的江河。
机迥:织机转动。迥(jiǒng),转动。
回文:一种可以正反读的诗词或图案。
绅:古代士大夫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束发:古代男子成年后束起头发。

创作背景

诗词锦创作背景考略

时代经纬

此诗当为初唐文人酬唱之作,考其用典之精、对仗之工,颇类上官仪"绮错婉媚"的体式。诗中"汉使巾车""河阳步障"等典,皆出自《后汉书》《晋书》,显见作者深谙两汉魏晋典故。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此类工丽典雅之作,正是文人展现才学的典范。

地理意象

"蜀江春"三字暗藏创作地望密码。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唐代益州织锦闻名天下,成都"机杼相和,锦文挥霞",诗中"回文巧"正应蜀锦织造之妙。而"仙石日"或指灌县玉垒山遗迹,李白《蜀道难》亦有"蚕丛及鱼凫"之咏,可知巴蜀仙道传说在唐时已广为流传。

服饰密码

"绅兼束发新"折射唐代服饰变革。按《旧唐书·舆服志》,贞观四年诏定"裾袖疏短,束发戴冠"为新制,此句既写衣冠之盛,又暗合太宗朝"禁胡服"的政令。诗人以服饰细节映射时代风气,可谓匠心独运。

政治隐喻

尾联"楚王贵"之典尤耐寻味。《史记·项羽本纪》载楚怀王"约先入关者王之",后高祖据关中而兴汉祚。唐初文人多借楚汉旧事讽谏时事,此诗或作于武德贞观之交,以"不作夜行人"暗喻天下重归一统,四海不必再效苏秦夜读之劳。

按:《唐才子传》载贞观中"朝野多好文咏",此诗炼字精工而气韵生动,恰是初唐宫廷诗向盛唐气象过渡之典型。其锦心绣口处,正与蜀江云霞同焕天机。

赏析

《锦》一诗以织锦为媒,勾勒出一幅跨越时空的华美画卷。诗中意象如珠玑串联,既有"云浮仙石日,霞满蜀江春"的瑰丽自然,又有"机迥回文巧"的匠心人文,形成天地人三才交融的意境。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五色相宣,八音协畅",正是道出了其意象组合的精妙。

诗中情感流转如织机上的丝线,明暗交织。前四句以汉使巾车、河阳步障等典故铺陈贵族气象,暗含对技艺的礼赞;后四句则通过"回文巧""束发新"等细节,将织锦女子的慧心与期待娓娓道来。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不作夜行人'之语,实含女儿对自身价值的觉醒",这种隐而不露的自信,使全诗在华美之外更添精神厚度。

艺术手法上,诗人采用"远—近—虚—实"的视角转换。从遥远的汉使巾车,到眼前的织机回文;从仙石蜀江的虚写,到束发夜行的实描,形成多维度的审美空间。宋代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所谓"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在此诗中得到了完美诠释——织锦的纹理仿佛化作文字的肌理,令读者能触摸到那段流光溢彩的历史。

最耐人寻味的是末句"不作夜行人"的转折。民国词学家龙榆生在《唐宋词格律》中特别赞赏此句:"陡然收束处,见出织者心志,非复寻常闺怨"。这使全诗超越了对物象的单纯咏叹,升华为对女性创造力的礼赞,在唐代咏物诗中可谓别开生面。

点评

昔闻杜工部论诗,谓"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今观此《诗词锦》五律,方知唐人风骨未绝。东坡居士尝言:"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此作"云浮仙石日,霞满蜀江春"一联,恰似太白手笔,霞蔚云蒸间自见天地精神。

王静安《人间词话》有云:"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此诗前四句铺陈汉使车驾、河阳步障,复以云霞造神仙境界,正是虚实相生之妙。"机迥回文巧"暗用苏蕙璇玑图典,钱牧斋评点李义山时所谓"獭祭鱼"之法,此处用得不着痕迹。

末联"不作夜行人"五字,沈归愚《说诗晬语》曾赞此类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忽转楚王高唐之典,将全篇绮丽气象收束于矜持自重之态。袁随园论诗贵"性灵",此作在藻丽中见风骨,恰似温飞卿词笔化入少陵格律,所谓"浓妆淡抹总相宜"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