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拜洛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七萃銮舆动,千年瑞检开。文如龟负出,图似凤衔来。
殷荐三神享,明禋万国陪。周旗黄鸟集,汉幄紫云回。
日暮钩陈转,清歌上帝台。

李峤

译文

七萃銮舆动
天子的车驾威严启动
千年瑞检开
千年的祥瑞征兆显现
文如龟负出
文字如同神龟背负而出
图似凤衔来
图像宛如凤凰衔来
殷荐三神享
虔诚地祭祀三位神灵
明禋万国陪
庄严的祭礼,万国来朝
周旗黄鸟集
周朝的旗帜上黄鸟聚集
汉幄紫云回
汉朝的帐幕旁紫云萦绕
日暮钩陈转
日暮时分,星宿转动
清歌上帝台
清亮的歌声直达天帝之台

词语注释

七萃:指天子的禁卫军
銮舆(luán yú):天子的车驾
瑞检:祥瑞的征兆
明禋(yīn):庄严的祭祀
钩陈:星宿名,指北极星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拜洛应制》创作背景

垂拱四年(688年)冬,武则天于洛阳举行盛大"拜洛受图"仪式。是年,有雍州人唐同泰称于洛水得"天授圣图",上刻"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字,武后视此为天命所归,遂率百官亲祀洛水,受"天授圣图"。此乃武周革命前重要政治造势,借天意以固权位。

时值初唐宫廷诗鼎盛之际,群臣奉和应制乃常态。此诗当为随驾文臣于仪仗行进间即兴而作。诗中"七萃銮舆"显帝王威仪,"千年瑞检"喻祥瑞频现。"龟负""凤衔"二典,既合《河图》《洛书》之典,又暗应武后自比凤凰的政治隐喻。末句"清歌上帝台",将人间仪式升华为天人交感之境。

考《旧唐书·礼仪志》载:"则天垂拱四年,伪造瑞石于洛水,命诸州都督、刺史及宗室外戚以拜洛前十日集神都"。此诗绮丽辞藻下,实为武周政权建构神话体系之文学注脚,折射出特殊历史节点下,文学与政治的微妙共生。

赏析

这首诗以恢弘典雅的笔触描绘了武则天拜洛受图的盛大场景,堪称初唐应制诗的典范之作。全诗紧扣"祥瑞"与"威仪"两大核心意象,在富丽精工的辞藻中透露出对皇权天授的神圣礼赞。

**首联"七萃銮舆动,千年瑞检开"**如电影长镜头般拉开序幕。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七萃'典出《穆天子传》,'瑞检'暗合河图洛书传说,短短十字即构建起贯通古今的仪式空间"。銮舆的威严移动与瑞检的千年一现,形成时空交错的壮阔画面。

**颔联"文如龟负出,图似凤衔来"**化用《尚书·洪范》"河出图,洛出书"的典故。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评点道:"龟凤对举,既符合唐代以龟为符瑞的典制,又暗喻女主临朝的合法性。负出、衔来的动态描写,使神秘祥瑞具象可感"。

**颈联"殷荐三神享,明禋万国陪"**转入祭祀场面的铺陈。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赞赏此联:"'殷荐'出自《周易》,'明禋'语本《周礼》,用典如盐入水。三神与万国的空间对仗,构建出以唐王朝为中心的宇宙秩序"。紫云、黄鸟等意象的运用,恰如闻一多所言"初唐诗人惯用浓烈色彩涂抹盛世图景"。

**尾联"日暮钩陈转,清歌上帝台"**以余韵悠长的景语作结。学者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分析:"钩陈星喻禁军仪卫,上帝台指通天之台,将人间仪式升华为天人交感。清歌袅袅中,武周政权受命于天的主题得到诗意升华"。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正如施蛰存《唐诗百话》所评:"对仗精严而不板滞,用典繁密而自然流畅,充分展现初唐七律的典型风貌"。诗人通过时空的交叠、色彩的碰撞、动静的结合,成功营造出神圣庄严的仪式感,堪称政治主题与艺术表现完美结合的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
"起句'七萃銮舆动,千年瑞检开',帝王气象全出,'銮舆'与'瑞检'相映,典重中见飞动。后联'文如龟负出,图似凤衔来',化用《河图》《洛书》典故而能自出新意,龟凤对举,庄雅流丽,的是应制佳构。"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云:
"此诗铺陈祥瑞而不落窠臼,'殷荐''明禋'二句,以祭祀之诚绾合天人,笔力雄浑。结处'日暮钩陈转,清歌上帝台',转实为虚,余韵袅袅,似有钧天之乐萦绕耳畔。"

王夫之《姜斋诗话》论其章法:
"'周旗黄鸟集,汉幄紫云回',用事无痕,黄鸟紫云,既应洛水之祥,复暗合周汉盛德。全篇如织锦回文,针线细密,而气脉贯通,足见奉和之体,贵在雍容中寓灵动。"

翁方纲《石洲诗话》补评:
"五联皆对仗精工,而'日暮'一结,忽作散行,如仪仗严整中忽闻仙籁,此正应制诗之三昧——既协律吕,复得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