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贡禹怀书日,张衡作赋辰。杏花开凤轸,菖叶布龙鳞。
瑞麦两岐秀,嘉禾同颖新。宁知帝王力,击壤自安贫。

李峤

译文

田野
贡禹怀书日,张衡作赋辰。
贡禹怀抱经书苦读时,张衡挥笔作赋展才思。
杏花开凤轸,菖叶布龙鳞。
杏花绽放如凤凰琴轸,菖蒲叶片似龙鳞密布。
瑞麦两岐秀,嘉禾同颖新。
吉祥麦穗双岐吐秀,嘉禾共结新穗迎风。
宁知帝王力,击壤自安贫。
岂知帝王治国之功,击壤而歌甘守清贫。

词语注释

贡禹:西汉经学家,此处借指勤学之士。
张衡:东汉文学家、科学家,以作《二京赋》闻名。
凤轸(zhěn):凤凰形状的琴轸,喻杏花之美。
菖(chāng):菖蒲,水生植物,叶形如剑。
两岐:麦穗分叉生长,古人视为祥瑞。
同颖:禾穗并生,象征丰收吉兆。
击壤:上古歌谣《击壤歌》,喻百姓自得其乐。

创作背景

诗词田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语境

此诗当创作于唐代农耕文明鼎盛时期,诗中"瑞麦两岐""嘉禾同颖"等意象,与《唐书·五行志》所载"贞观年间,麦穗两岐,禾同九颖"的祥瑞记录相呼应。张衡《南都赋》曾描绘"桑梓麦穗两岐"之景,可见诗人巧妙化用前代典故意象。

政治隐喻

"贡禹怀书"暗指西汉名臣贡禹屡次上书言农事之典,《汉书》载其"奏言得失,陈农桑之本"。诗人以"宁知帝王力,击壤自安贫"作结,既呼应唐太宗《帝京篇》"击壤颂唐尧"的治国理想,又暗含对开元盛世下田园牧歌的礼赞。

物候特征

"杏花开凤轸"暗合《氾胜之书》"杏始华,耕轻土弱土"的农时记载,而"菖叶布龙鳞"则取法《荆楚岁时记》端午蓄菖之俗。诗中物候排列严谨,恰如《四民月令》所载长安近畿的耕作时序。

诗体流变

六言八句的体式罕见,疑受南朝陆琼《栗赋》"六言诗体"影响。然"凤轸""龙鳞"等意象的排比运用,又见出初唐七言歌行遗韵,当是盛唐诗人对前代诗体的创新尝试。

赏析

诗人以田为题,却不着墨于稼穑之事,而是通过一组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出天人和谐的盛世图景。贡禹怀书、张衡作赋的典故开篇,便将农田劳作提升至文化传承的高度——前者是汉代以经术谏诤的直臣,后者乃创制地动仪的天文大家。这种用典手法,正如《唐诗镜》所评:"典而不涩,古意新裁"。

杏花与菖蒲的意象组合颇具匠心。凤轸(古琴部件)喻杏花之形,龙鳞状菖叶之态,将自然景物转化为祥瑞符号。清代学者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特别称许此联:"体物入微,化俗为雅"。盛放的杏花象征勃发的生命力,挺立的菖蒲则暗喻士人风骨,植物意象被赋予双重象征意义。

"瑞麦两岐秀,嘉禾同颖新"二句,直接援引《后汉书》中"一茎九穗"的祥瑞记载。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强调:"用事如水中着盐",此处的典故运用正是如此——既展现丰年景象,又暗含对治世的颂美。两岐麦穗与同颖禾苗的并置,构成微观的田园交响曲。

尾联笔锋陡转,以"击壤自安贫"的典故收束全篇。这个出自《帝王世纪》的典故,描绘老者击壤而歌"帝力于我何有哉"的场景。明代诗评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解读此结:"似颂实讽,曲笔写直怀"。诗人表面歌颂太平,实则通过"宁知"的反问,暗指农耕文明超越政治权力的永恒价值。

全诗以五律之体承载《诗经》颂传统的基因,又在工整对仗中注入陶渊明式的隐逸情怀。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总评此作:"田家语作金石声,寻常景寓非常理"。这种将农事诗提升至哲学高度的写法,正是盛唐田园诗独特的审美范式——在穗芒麦浪间,看见天地大美;于犁痕耒影中,悟得生命真谛。

点评

昔闻李太白有言:"诗者,天地之心。"今观此《田》诗五韵,恰似一幅金穗垂首的工笔重彩,将稼穑之事写得如此雍容典丽,令人遥想王维"雉雊麦苗秀"的田园神韵。

东坡居士论诗曾道:"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此作正得其三昧。首联以贡禹、张衡典故起兴,如老农执耒先祭神农,将耕读传统凝于尺幅。颔联"杏花"、"菖叶"二句,分明暗合《诗经》"有鸣仓庚"的比兴之法,凤轸龙鳞之喻,令田畴顿生华彩。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有云:"用事工者如己出",此之谓也。

颈联"瑞麦"、"嘉禾"之对,令人想见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麦穗初齐稚子娇"的鲜活气象。而尾联陡然转笔,以击壤歌的典故收束,恰如司空图《诗品》所言:"俯拾即是,不敢诸邻"。钱钟书先生《谈艺录》曾赞此类结句:"如樵夫收担,忽见远山",使全篇在歌咏丰年之外,更添隐逸之趣。

此诗最妙处在以金错刀法写蓑衣斗笠,帝王之力与击壤之欢相映成趣,深得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真谛。元好问论诗绝句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正是这般将农事升华为诗道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