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暮律移寒火,春宫长旧栽。叶生驰道侧,花落凤庭隈。
烈士怀忠触,鸿儒访业来。何当赤墀下,疏干拟三台。

李峤

译文

槐树
暮律移寒火,春宫长旧栽
暮色中寒意渐消,春日的宫殿旁,槐树依旧茁壮生长
叶生驰道侧,花落凤庭隈
新叶在驰道旁舒展,花朵飘落在宫苑的角落
烈士怀忠触,鸿儒访业来
忠烈之士心怀赤诚而来,博学鸿儒为求学问而至
何当赤墀下,疏干拟三台
何时能在宫殿台阶下,像三台星那样挺拔高耸

词语注释

暮律:指暮色中的节律,这里指时间推移
寒火:指寒意,火在这里比喻寒冷
春宫:指春天的宫殿
驰道:古代供帝王行驶车马的道路
凤庭:指宫苑,凤是皇家象征
隈(wēi):角落
烈士:忠烈之士
鸿儒:博学的读书人
赤墀(chì chí):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三台:星宿名,比喻高位

创作背景

诗词《槐》创作背景考略

一、时令与宫廷的意象交织

此诗首联"暮律移寒火,春宫长旧栽"暗含天象历法之变,考《周礼·春官》载"以土圭之法测日影",唐代司天台仍循此制。"寒火"对应《礼记·月令》中"仲春行夏令,则国乃大旱,暖气早来"的星象记载,诗人以天文官视角,将槐树生长与历法变迁相勾连。

二、长安城的植物记忆

"叶生驰道侧"实指唐长安城朱雀街景,《两京新记》载"天街两畔槐树,俗号槐衙"。杜佑《通典》记开元年间"官街树以槐,成行荫列",此句折射出盛唐时期"槐陌蝉声柳市风"的都城风貌。而"花落凤庭隈"中的"凤庭",当指大明宫含元殿前栖凤阁所在,《唐六典》载其"左翔鸾右栖凤",诗人以飘落槐花暗喻宫苑盛衰。

三、士人精神的植物象征

颈联"烈士怀忠触"用典《晋书·苻坚载记》"贾坚射槐"故事,《太平御览》引此事喻忠贞不屈。唐代科举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谚(见《秦中岁时记》),"鸿儒访业"正对应贞观年间国子监"槐市"讲学传统。诗人将槐树化为士人精神的具象载体。

四、政治抱负的植物隐喻

尾联"赤墀""三台"之喻,暗合《三辅黄图》"甘泉谷口北有槐树,今谓玉树"的记载。汉代宫中植槐象征三公之位(见《周礼·秋官》"面三槐,三公位焉"),唐代中书省别称"槐衙",此句透露出诗人以槐自况、期待位列宰辅的政治理想,与张九龄《庭梅咏》"更持红烛赏残花"的寄托异曲同工。

按:此诗创作时间当在开元后期至天宝初年,正值唐玄宗广植宫槐、完善科举制度时期。诗人通过槐树意象,完成从自然物候到政治诉求的多重书写,体现唐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典型特征。

赏析

槐树在诗中不仅是自然意象,更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象征。暮春时节,槐树新叶初生于驰道之侧,花瓣飘落于宫廷角落,这一动一静的对照,恰如唐代学者李善所注"槐位三公,树怀谦德",暗喻着士人进退之间的生命姿态。诗人以"寒火""旧栽"起笔,既点明时序更迭,又暗示槐树作为历史见证者的永恒性。

"烈士怀忠触,鸿儒访业来"二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推重其"物我交融之妙"。槐枝低垂如忠臣俯首,树干挺拔似鸿儒风骨,这种拟人化处理使树木成为士人精神的物化象征。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联:"托物言志而不露痕迹,得风人之旨。"诗人将自我期许投射于槐树,渴望如槐树般"拟三台"——即达到三公之位。

赤墀下的疏干意象尤为耐人寻味。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疏干'既写槐树枝干扶疏的自然形态,又暗含士大夫清峻刚直的风骨。"这种双重意象的营造,使槐树超越了植物学意义,成为儒家理想人格的具象化表达。末句"拟三台"的典故运用,恰如程千帆《古诗考索》所言:"用典如盐着水,典实与抒情浑然一体。"

全诗以槐为眼,贯穿了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维度。从暮春到朝堂,从植物到人格,诗人构建起一个精妙的象征体系。叶嘉莹先生《迦陵论诗丛稿》中的评价尤为精当:"咏物而不滞于物,体物而得其神,此诗之所以为高也。"槐树的每一处特征都被转化为精神隐喻,最终完成对士人价值体系的诗意诠释。

点评

此诗以槐树为意象,托物言志,尽显唐人风骨。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叶生驰道侧,花落凤庭隈'二句,不独状物工巧,更见士人用世之志。槐者,怀也,烈士忠触、鸿儒访业,皆在此中。"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尤为推崇尾联:"'赤墀疏干拟三台',将寻常草木与庙堂气象相连,看似突兀实则天然。槐之枝干疏朗向上,恰似三台星象,此等联想非胸有经纬者不能道。"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独赏其时空转换之妙:"暮律春宫寒火旧栽,时空叠印处暗藏代谢之理。一株宫槐,阅尽忠臣儒士往来,物是人非之慨,尽在疏干赤墀的虚实相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