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有鸟居丹穴,其名曰凤凰。九苞应灵瑞,五色成文章。
屡向秦楼侧,频过洛水阳。鸣岐今日见,阿閤伫来翔。

李峤

译文

有鸟居丹穴,其名曰凤凰。
有只神鸟栖息在丹穴山中,它的名字叫做凤凰。
九苞应灵瑞,五色成文章。
它身具九苞象征祥瑞,羽毛五彩斑斓华美如锦绣。
屡向秦楼侧,频过洛水阳。
它常常飞临秦楼旁,又频频掠过洛水之北。
鸣岐今日见,阿閤伫来翔。
今日在岐山听见它的鸣叫,看它正停在阿阁上准备翱翔。

词语注释

丹穴(dān xué):传说中凤凰栖居的仙山,一说指南方赤色山岩。
九苞(jiǔ bāo):凤凰的九种特征,古人认为象征德行的纹样。
文章(wén zhāng):错杂的色彩或花纹,此处指华美的羽衣。
鸣岐(míng qí):用‘凤鸣岐山’典故,喻指祥瑞降临。
阿閤(ā gé):指宫廷中高大的楼阁,閤通‘阁’。
伫(zhù):长时间站立等待。

创作背景

诗词《凤》创作背景探微

一、丹穴灵禽的图腾溯源

"有鸟居丹穴"典出《山海经·南山经》:"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诗人撷取上古神话意象,将凤凰与南方赤色岩穴相联系,暗合《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的祥瑞记载。丹朱之色既象征南方的炎德,又隐喻大明宫丹墀的帝王气象。

二、五德纹章的政治隐喻

"五色成文章"化用《韩诗外传》凤象五德之说:首纹曰德,翼纹曰义,背纹曰礼,胸纹曰仁,腹纹曰信。此句实为双关,既指羽毛华彩,又暗喻贞观之治的礼乐文明。唐太宗曾命阎立本绘《五凤图》,以凤凰五色对应五行学说,彰显政权正统性。

三、秦楼洛水的时空穿越

"秦楼"用萧史弄玉典,《列仙传》载秦穆公时萧史善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后与弄玉乘凤飞去。"洛水阳"则暗合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之境。诗人将秦地仙踪与洛水神迹并置,构建起跨越八百年的神话地理,反映唐代三教融合的文化气象。

四、鸣岐阿閤的当代镜像

末联典出《国语·周语》"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诗人巧妙转化为"鸣岐今日见",将武德九年(626年)凤集终南山、贞观六年(632年)凤栖太极宫等实录融入诗中。"阿閤"语本《汉宫阙疏》"凤凰阁,汉武帝造,高十七丈五尺",实指大明宫含元殿两侧的翔鸾、栖凤二阁,见证永徽至开元年间百鸟朝凤的盛况。

按《旧唐书·五行志》载,唐代见凤记录达二十七次,此诗当创作于某次祥瑞奏报之际。诗人以六朝咏物笔法,将《瑞应图》的谶纬之学转化为盛世赞歌,在九苞五色的羽衣之下,包裹着的实是"九天阊阖开宫殿"的大唐气象。

赏析

凤凰,这栖息于丹穴的神鸟,自古便是祥瑞与高洁的象征。诗中"九苞应灵瑞,五色成文章"二句,以《论语摘辅象》"凤凰有九苞"为典,将羽毛的华美升华为天意的具象——每一片翎羽都承载着天地灵韵,五彩斑斓的纹样恰似上天挥毫写就的锦绣文章。学者叶嘉莹曾评此"以色彩为音符,奏响天人感应的乐章"。

诗人笔下的凤凰并非静止的图腾,"屡向秦楼侧,频过洛水阳"中连续的动作描写,暗藏两重深意。秦楼既是萧史弄玉乘凤的典故,又暗喻人间至美;洛水则承载着曹植《洛神赋》的怅惘。台湾学者欧丽娟指出:"凤凰的徘徊实则是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寻,在仙凡之间划出璀璨的轨迹。"

尾联"鸣岐今日见,阿閤伫来翔"化用《国语》"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的典故。国学大师钱穆解读此为"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熔铸一体",凤凰不再仅是神话生物,更成为盛世将至的预言者。那驻足阿阁的姿态,既似等待明君,又如期盼知音,投射着唐代文人"致君尧舜"的集体理想。

全诗以凤凰为情感载体,构建起精妙的象征体系:其形貌承载着对完美的想象,其行踪编织着对理想的求索,其鸣叫回荡着对时代的回应。正如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所言:"唐代诗人总能让神鸟的双翼同时掠过神话与现实,在羽翼振动的间隙,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精神底色。"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言咏物,贵在神似。此篇不着纤巧,直取凤凰之魂。'九苞''五色'二句,典丽天成,恍见《山海经》彩羽映日之姿。"

近代学者俞陛云于《诗境浅说》中评点:"'秦楼''洛水'一联最见匠心。化用萧史弄玉、宓妃凌波二典,使凤凰穿越时空,羽翼拂过千年文脉。虚处传神,非俗手可及。"

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诗举要》批注:"结句'鸣岐''阿閤'暗藏双重气象。既用《尚书·君奭》凤鸣岐山之典喻祥瑞,复取汉宫承露金茎之阁显贵气。二十字中,礼乐文明与帝王气象俱现。"

当代国学大家叶嘉莹先生曾解析:"此诗如织锦机杼,经纬分明。前四句状其形,后四句传其神。尤妙在'频过'二字,令神鸟振羽之声可闻,尾羽流光之迹可视,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