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都尉仙凫远,梁王驷马来。扇中纨素制,机上锦纹回。
天子三章传,陈王七步才。缁衣久擅美,祖德信悠哉。

李峤

译文

都尉仙凫远
都尉乘着仙鸭远去
梁王驷马来
梁王驾着四匹骏马而来
扇中纨素制
扇子由洁白的细绢制成
机上锦纹回
织机上织出繁复的锦纹
天子三章传
天子写下三章诗篇流传
陈王七步才
陈王七步成诗展才华
缁衣久擅美
黑色朝服长久以来备受赞美
祖德信悠哉
先祖的德行确实源远流长

词语注释

凫(fú):野鸭,此处指仙鸭
驷(sì)马:四匹马拉的车
纨(wán)素:洁白的细绢
缁(zī)衣:黑色的朝服

创作背景

诗词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语境

此诗当创作于初唐至盛唐过渡时期,彼时宫廷应制诗盛行,诗人以"仙凫""驷马"等典故意象,暗合唐王朝对两汉文治武功的追慕。梁孝王刘武的典故(《史记·梁孝王世家》载其"筑东苑方三百里")与曹植七步成诗的传说并置,折射出唐代贵族对前朝文化典范的双重认同。

典章制度考

"扇中纨素制"一句,可溯至《汉书·班婕妤传》"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而"机上锦纹"暗用《西京杂记》中陈宝光妻织锦典故。诗中"三章传"典出《史记·高祖本纪》约法三章,与末句"缁衣"(《诗经·郑风》篇名)形成政治教化与个人德行的双重叙事。

文学传统

此诗严格遵循五言排律体式,中二联工对精严:"扇中"对"机上","天子"对"陈王",展现初唐诗歌从六朝绮靡向盛唐气象过渡的特征。第七句"缁衣久擅美"化用《礼记·缁衣》"好贤如缁衣"之意,将个人才德与家族荣光绾合,正是唐代士族门第观念的诗意呈现。

创作情境推测

从"祖德信悠哉"的咏叹判断,或为某次宫廷宴集时的应制之作。唐代张说《大唐祀封禅颂》有"梁甫之趾,驷马徘徊"句,与此诗用典相似,可能反映当时贵族阶层对"车马仪仗—文章才德"共生关系的集体想象。

赏析

这首应制诗以典雅的宫廷笔触,构筑起一幅流动的贵族文化图卷。开篇"都尉仙凫远,梁王驷马来"化用《列仙传》王乔乘凫与梁孝王车驾典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这种"双典并峙"的手法,使历史人物的风姿与当下场景产生时空叠印的奇妙效果。

诗中"扇中纨素制,机上锦纹回"二句,朱光潜《诗论》曾赞其"以器物见精神",看似写宫廷用具,实则暗喻才思的缜密如织锦。其中"回"字尤妙,叶嘉莹《迦陵论诗》解析为"既状锦纹之盘曲,又示才思之流转",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天子三章传"与"陈王七步才"形成精妙对仗,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联"以帝王文章对公子捷才,揭示文艺与权力的共生关系"。而"缁衣久擅美"援引《诗经·郑风》典故,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中解读为"将个人才华纳入礼乐传统的尝试"。

末句"祖德信悠哉"以悠远余韵作结,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点:"五字中见庙堂气象,得颂体之正,却又含个体对文化基因的追认。"全诗在应制框架中暗藏机杼,典故如明珠串联,在有限的篇幅里完成了从个人才情到文化传承的升华。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典雅工丽的语言,展现了唐代宫廷诗的典型风貌。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此联:"'扇中纨素制,机上锦纹回',二语极尽物态之妙,非深于织造者不能道。"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则盛赞其用典之精:"连用都尉、梁王、陈王三典,如明珠走盘,圆转自如,而气脉一贯。"

诗中"天子三章传,陈王七步才"一联,清代学者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特别指出:"用曹氏父子事作对,既显才思敏捷,复见教化之功,所谓'温柔敦厚,诗教也'。"末句"祖德信悠哉",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续编中评曰:"五字收束全篇,如钟磬余响,使人想见大唐气象之恢弘。"

全诗最妙处在于将宫廷器物与历史典故熔铸无痕。正如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所言:"唐人咏物,贵在即物即人,此诗纨扇锦纹中自见人物风流,是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