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年轻的骆宾王初入仕途,奉教赴九成宫途中写下这首五言排律。彼时大唐正值贞观遗风与永徽之治的交汇期,九成宫作为太宗时期营建的离宫,承载着帝国鼎盛期的荣光。
诗人以"委质承仙翰"开篇,暗合其以文章见召的际遇。当时骆宾王刚通过道王李元庆府属的考核,此番奉命赴麟游县九成宫,实为寒门士子难得的仕进之机。"从梁游"用典梁孝王文人集团,既点明侍从身份,又暗藏对汉代文士风流的追慕。
诗中"桑柘""禾黍"的丰茂景象,恰是贞观以来"稻米流脂粟米白"的盛世余韵。而"雨馀林气静"的黄昏意境,隐约透露出诗人矛盾心境——既怀"奉麾盖"的功业期许,又有"倦飘蓬"的羁旅愁思。这种张力正是初唐庶族文人典型的精神写照:在帝国扩张的宏大叙事中,个体生命仍要面对"行役"的艰辛。
九成宫所在的陇右道,本是隋炀帝西巡故地,唐王朝在此营建离宫更具象征意义。骆宾王此行沿着渭河谷地西进,途中所见"迥眺穷原泽"的辽阔,恰与其胸中激荡的仕途憧憬形成地理与心理的双重映照。这首早期诗作已展露其"神韵缥缈"(胡应麟语)的特质,为后来《帝京篇》等宏篇巨制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