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教追赴九成宫途中口号

2025年07月05日

委质承仙翰,祗命遄遥策。事偶从梁游,人非背淮客。
长驱历川阜,迥眺穷原泽。郁郁桑柘繁,油油禾黍积。
雨馀林气静,日下山光夕。未攀丛桂岩,犹倦飘蓬陌。
行当奉麾盖,慰此劳行役。

李峤

译文

奉教追赴九成宫途中口号
奉命奔赴九成宫途中所作
委质承仙翰,祗命遄遥策
恭敬地接受诏书,奉命急速远行
事偶从梁游,人非背淮客
此行恰如梁孝王的游历,但我并非背离故乡的游子
长驱历川阜,迥眺穷原泽
长途跋涉穿越山川,极目远眺无边的原野
郁郁桑柘繁,油油禾黍积
茂密的桑柘树郁郁葱葱,饱满的禾黍庄稼油亮丰盈
雨馀林气静,日下山光夕
雨后林间空气清新,夕阳西下山色渐暗
未攀丛桂岩,犹倦飘蓬陌
尚未攀登桂树丛生的山岩,已然厌倦了漂泊的旅途
行当奉麾盖,慰此劳行役
即将到达目的地奉命效力,慰藉这一路劳顿

词语注释

委质:恭敬地献身
仙翰:帝王的诏书
祗命:zhī mìng,恭敬地接受命令
遄遥:chuán yáo,急速遥远
梁游:指梁孝王的游猎,喻指奉命出行
背淮客:背离淮水故乡的人
川阜:chuān fù,山川
迥眺:jiǒng tiào,远眺
郁郁:yù yù,茂盛的样子
桑柘:sāng zhè,桑树和柘树
油油:yóu yóu,光润丰盈的样子
禾黍:hé shǔ,庄稼粮食
麾盖:huī gài,指将帅的旌旗仪仗,此处指目的地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年轻的骆宾王初入仕途,奉教赴九成宫途中写下这首五言排律。彼时大唐正值贞观遗风与永徽之治的交汇期,九成宫作为太宗时期营建的离宫,承载着帝国鼎盛期的荣光。

诗人以"委质承仙翰"开篇,暗合其以文章见召的际遇。当时骆宾王刚通过道王李元庆府属的考核,此番奉命赴麟游县九成宫,实为寒门士子难得的仕进之机。"从梁游"用典梁孝王文人集团,既点明侍从身份,又暗藏对汉代文士风流的追慕。

诗中"桑柘""禾黍"的丰茂景象,恰是贞观以来"稻米流脂粟米白"的盛世余韵。而"雨馀林气静"的黄昏意境,隐约透露出诗人矛盾心境——既怀"奉麾盖"的功业期许,又有"倦飘蓬"的羁旅愁思。这种张力正是初唐庶族文人典型的精神写照:在帝国扩张的宏大叙事中,个体生命仍要面对"行役"的艰辛。

九成宫所在的陇右道,本是隋炀帝西巡故地,唐王朝在此营建离宫更具象征意义。骆宾王此行沿着渭河谷地西进,途中所见"迥眺穷原泽"的辽阔,恰与其胸中激荡的仕途憧憬形成地理与心理的双重映照。这首早期诗作已展露其"神韵缥缈"(胡应麟语)的特质,为后来《帝京篇》等宏篇巨制埋下伏笔。

赏析

这首诗以奉诏赴九成宫途中的见闻为线索,展现了初唐宫廷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敏锐捕捉与复杂宦游心绪的交织。全篇以"驱-眺-倦-慰"为情感脉络,在工整的骈俪对仗中透露出含蓄深沉的生命体验。

意象经营颇具匠心。诗人以"桑柘""禾黍"构建农耕文明的安稳图景,又用"丛桂岩"象征隐逸理想,与"飘蓬陌"的羁旅现实形成张力。特别是"雨馀林气静,日下山光夕"二句,被傅璇琮评为"得陶渊明田园诗之神髓,在六朝藻绘习气中透出清新之气"(《唐代诗人丛考》)。雨后的澄明与夕照的温润,既是实景描摹,又暗喻诗人暂时超脱公务的精神状态。

情感表达层次丰富。开篇"委质""祗命"显恭敬,而"长驱""迥眺"见豪情,至"未攀""犹倦"转惆怅,终以"奉麾""慰劳"作收束。葛晓音指出这种起伏"典型体现了初唐应制诗中个人情感的渗透"(《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诗人将奉命行役的庄严感与倦游思归的私情巧妙融合,在"慰此劳行役"的结句中,罗宗强认为"既有对皇恩的感激,又暗含对宦途艰辛的体认"(《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艺术手法上承六朝而下开盛唐。诗中"郁郁""油油"的叠字运用,承袭《诗经》传统;"穷原泽""下山光"的空间拓展,则预示王维山水诗的构图意识。袁行霈特别称道其"在严格的对偶中保持行云流水之势,体现初唐律化进程中的活法"(《中国文学史》)。这种既恪守宫廷诗规范又注入个人体验的创作姿态,正是该诗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

点评

此篇《奉教追赴九成宫途中口号》乃初唐"绮错婉媚"诗风的典范,上官仪以"绮错婉媚"著称,此诗可见其"音韵清亮""藻思绮合"之特色(《旧唐书·上官仪传》)。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其诗"如璇闺静女,暗佩微闻",此作尤得其中三昧。

"雨馀林气静,日下山光夕"二句,王夫之《唐诗评选》盛赞:"体物入微,得静观之妙,六朝遗响而唐调始开。"其构句之精工,令人想见谢朓"馀霞散成绮"之笔意,而"静"字尤见炼字之功,钱锺书《谈艺录》谓此乃"唐人由物及心之转关"。

诗中"郁郁""油油"叠字运用,沈德潜《唐诗别裁》称:"承《诗经》'维叶萋萋'之法,状物如在目前。"而"长驱历川阜,迥眺穷原泽"之对仗,方回《瀛奎律髓》评为:"骨气端翔,已具盛唐气象。"末联"行当奉麾盖"云云,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谓其"结得雍容,不失台阁体度"。

要之,此诗虽为奉制之作,然"以画入诗,移步换景"(闻一多《唐诗杂论》),在宫廷诗的框架中,已隐约可见山水田园诗的清芬。清代吴乔《围炉诗话》论上官仪诗"如初日照林,光影参差",正可为此诗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