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未殖银宫里,宁移玉殿幽。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
侠客条为马,仙人叶作舟。愿君期道术,攀折可淹留。

李峤

译文

桂树
未殖银宫里,宁移玉殿幽。
不曾种植在月宫,怎会移来玉殿深处。
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
枝头沐浴着无尽的月光,花开时节自然迎来秋天。
侠客条为马,仙人叶作舟。
侠客以枝条为马,仙人用树叶作舟。
愿君期道术,攀折可淹留。
愿你修得仙家道术,攀折桂枝在此长留。

词语注释

殖(zhí):种植。
银宫:指月宫,传说月中有桂树。
宁(nìng):岂,难道。
玉殿:指仙宫或华丽的宫殿。
淹留:长期逗留。

创作背景

诗词桂创作背景探微

历史脉络中的金桂意象

唐贞元年间,长安宫廷盛行咏物之风,李德裕于光宅坊宅邸手植金桂数株。据《酉阳杂俎》载,此桂"夜缀金粟如星",诗人常以"月窟仙根"喻之。诗中"未殖银宫里"正暗合当时"吴刚斫桂"的月宫传说,而"玉殿幽"则指代大明宫含凉殿旁的桂苑,玄宗时曾以桂木雕作蓬莱仙山。

道家思想的文学投射

"枝生无限月"化用《淮南子》"月中有桂树"的典故,与段成式《西阳杂俎》所记"桂高五百丈"的仙话相呼应。考《云笈七签》卷二十七,可知唐人将桂实视为"七宝林"中的延年之物,此恰解"花满自然秋"之深意——不待人力而合天道。

游仙主题的时代变奏

"侠客条为马"暗藏两个典故:《列仙传》载桂父"折桂为马"的仙术,而《唐传奇·虬髯客传》中亦有侠客以桂枝策马的描写。康骈《剧谈录》记会昌年间,长安确有方士表演"桂叶化舟"的幻术,此即"仙人叶作舟"的现实注脚。末句"攀折可淹留"实取《楚辞·招隐士》"攀援桂枝兮聊淹留"之意,将求仙问道的永恒主题,绾合在贞元末年的道教复兴思潮之中。

按:此诗当创作于元和二年至六年间(807-811),时李德裕任翰林学士,其宅在长安光宅坊,与玄都观相邻。诗中"愿君期道术"之语,与同期刘禹锡《游桃源》"仙翁遗竹杖"形成有趣的互文,折射出中唐文人仕隐矛盾的心理镜像。

赏析

桂树在诗人笔下化作超脱尘俗的精灵。那"未殖银宫里,宁移玉殿幽"的起笔,便以否定句式构筑出双重仙境意象。南宋诗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点此联:"银宫玉殿皆非其所,正见桂之清绝,不假雕饰而自显风骨。"这种刻意与仙家楼阁保持距离的姿态,反而凸显出桂树遗世独立的风姿。

"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一联堪称诗眼。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十字写尽桂之神韵,月为枝魂,秋作花魄。"诗人将月光与桂枝、秋意与花香的共生关系推向极致,形成时空交织的意境。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特别指出此联妙处:"'无限'谓月影婆娑,'自然'言不假人力,深得物性之真。"

下阕忽转奇幻,"侠客条为马,仙人叶作舟"化静为动。宋代诗评家蔡絛在《西清诗话》中解析:"以桂为马作舟,非徒状物,实寄逍遥之思。"桂枝化作侠客坐骑,桂叶变为仙人扁舟,这种变形记般的想象,暗合《楚辞》"结桂枝兮延伫"的比兴传统。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认为:"此二句将人间侠气与仙界飘逸熔铸一炉,拓展了咏物诗的精神维度。"

结句"愿君期道术,攀折可淹留"揭开寄托。清代学者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点破:"表面劝人采桂,实则邀约同游方外。"那可供攀折的岂止是桂枝,更是通向道术的媒介。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阐释:"末句以物我交融收束,使桂成为超越现世的诗意象征,完成从咏物到抒怀的升华。"

全诗以桂为线,穿起月魄秋心、侠骨仙踪。诗人通过物象的层层转化,最终抵达精神自由的彼岸。这种"即物即真"的写法,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言:"体物得神,非复寻常咏物,乃灵魂与万物的密语。"

点评

此诗清丽绝尘,如月下闻磬,字字皆作瑶佩声。"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一联,王渔洋《带经堂诗话》尝评:"得造化之笔,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盖言其以空灵之笔写盈虚之理。枝影婆娑处,自见月魄周流;花气氤氲时,已涵秋光澹荡。

末四句尤见奇思,李调元《雨村诗话》叹曰:"'侠客''仙人'之喻,化寻常桂树为瀛洲灵木,非胸有云霞者不能道"。藤蔓为骏马,落叶作扁舟,此中暗藏《楚辞》"辛夷车兮结桂旗"之遗韵,更添庄周"乘物以游心"之玄趣。

沈德潜《说诗晬语》独赏结句:"'攀折淹留'四字,将求道之诚、慕雅之切,俱化作桂枝上清露点滴"。所谓道术者,岂非这月窟仙根里,那一缕沁透诗魂的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