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名士竹林隈,鸣琴宝匣开。风前中散至,月下步兵来。
淮海多为室,梁岷旧作台。子期如可听,山水响馀哀。

李峤

译文

名士竹林隈,鸣琴宝匣开。
名士在竹林深处,打开宝匣,取出琴来弹奏。
风前中散至,月下步兵来。
如嵇康临风而至,似阮籍踏月而来。
淮海多为室,梁岷旧作台。
以淮海为琴室,以梁岷为琴台。
子期如可听,山水响馀哀。
若钟子期能听到,山水间将回荡着余哀。

词语注释

隈(wēi):山水弯曲的地方。
中散:指嵇康,曾任中散大夫。
步兵:指阮籍,曾任步兵校尉。
梁岷(mín):梁州和岷山,泛指高山。
子期:钟子期,春秋时著名琴师伯牙的知音。

创作背景

诗词琴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脉络

此诗当为南朝梁陈之际文人咏怀嵇康、阮籍等魏晋名士之作。考"竹林七贤"之典故,始于西晋末,《魏氏春秋》首载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诗中"名士竹林隈"即化用此典,而"鸣琴"意象尤与嵇康《琴赋》"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相呼应。

人物典故

风前中散至
指嵇康曾任中散大夫,《晋书》载其"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临刑东市,索琴奏《广陵散》之事,更成千古绝响。此句以风为喻,暗合其《琴赋》"微风吹余袂"之境。

月下步兵来
典出阮籍任步兵校尉,《世说新语》记其"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与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共同构成魏晋风度的典型意象。月下独酌、穷途恸哭等事,皆见《晋书》本传。

地理意象

淮海多为室
暗用阮籍《咏怀》"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之境。考七贤活动范围,嵇康曾寓居山阳(今河南修武),阮籍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淮海流域实为魏晋名士重要活动区域。

梁岷旧作台
或指司马相如琴台遗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其客游梁地时作《子虚赋》,岷山则暗合"蜀人琴台"传说。此句将汉魏风流绾合,凸显琴道传承。

知音之叹

末句子期如可听用伯牙绝弦典,《吕氏春秋》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诗人以"山水馀哀"化用嵇康"目送归鸿"句意,更暗含《琴操》中"高山流水"之思。此时距魏晋已二百余载,南朝文人面对动荡时局,借七贤故事抒发的,实是"广陵散于今绝矣"的永恒怅惘。

赏析

琴音在诗句中流淌,如清泉般澄澈,又似幽谷般深邃。诗人以竹林名士的意象开篇,勾勒出一幅超然物外的隐逸图景。"名士竹林隈"化用嵇康"竹林七贤"的典故,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此句"得魏晋风骨,清峻通脱"。"鸣琴宝匣开"中"鸣"字尤为精妙,施补华《岘佣说诗》称其"一字传神,使无声之琴顿生灵韵"。

颔联"风前中散至,月下步兵来"巧妙用典。中散大夫嵇康临刑奏《广陵散》,阮籍(步兵校尉)月下独酌,两个意象并置,形成时空交错的审美效果。沈德潜《唐诗别裁》赞此联"双典互文,见琴心之孤高"。风与月的自然意象,更添几分清冷孤寂。

颈联"淮海多为室,梁岷旧作台"拓展空间维度。淮海喻琴声浩瀚,梁岷指司马相如琴台,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处"以天地为琴室,化瞬间为永恒"。尾联"子期如可听,山水响馀哀"用伯牙绝弦典,朱光潜《诗论》解读为"知音难觅的永恒怅惘,使山水皆着悲色"。

全诗以琴为媒,串联起竹林七贤、嵇康、阮籍、伯牙等文化符号。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指出:"琴意象在此诗中既是实指乐器,更是士人精神的物化象征。"诗人通过时空的层叠与意象的组接,将个人感怀升华为对千古知音之叹的集体共鸣。那"馀哀"不仅是琴弦震颤的残响,更是中国文化中绵延不绝的精神回响。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竹林鸣琴"为引,将魏晋风骨凝于五言。明代诗评家钟惺于《古诗归》中赞曰:"'风前''月下'二句,不写琴而琴韵自流,嵇阮精神跃然纸上"。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称许末联:"化伯牙绝琴典故而翻新意,'馀哀'二字尤妙,似有绕梁之音不绝于耳"。

近代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剖析此诗结构:"前四句实写名士风流,后四句虚展山水意境,虚实相生处正得琴道三昧"。尤其推崇"淮海""梁岷"之句:"以天地为琴室,化丘壑为琴台,此等气象非俗手可及"。

台湾学者叶嘉莹先生曾以"琴心三叠"解此诗:"一层写人,二层写景,三层写情,终至'山水响馀哀'时,已分不清是琴声、水声还是诗人之心声"。此评可谓深得诗中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