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门率成

2025年07月05日

游客趋梁邸,朝光入楚台。槐烟乘晓散,榆火应春开。
日带晴虹上,花随早蝶来。雄风乘令节,馀吹拂轻灰。

李峤

译文

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门率成
寒食清明时节清晨赶往王府即兴写成
游客趋梁邸
游人纷纷涌向梁王的府邸
朝光入楚台
晨光洒落在楚地的楼台
槐烟乘晓散
槐树的烟雾随着晨光消散
榆火应春开
榆木取火顺应着春日的到来
日带晴虹上
朝阳带着晴空的彩虹升起
花随早蝶来
鲜花随着早起的蝴蝶绽放
雄风乘令节
强劲的春风趁着佳节吹拂
馀吹拂轻灰
余风吹动着淡淡的尘灰

词语注释

梁邸:梁王的府邸。邸(dǐ),高级官员的住所
楚台:楚地的楼台,指代南方建筑
槐烟:槐树在清晨产生的雾气
榆火:古代寒食节后用榆木钻取的薪火。寒食禁火后重新生火称改火
令节:美好的节令,这里指寒食清明时节
轻灰:细微的尘埃,指春风扬起的尘土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的寒食清明时节,长安城仍沉浸在上巳祓禊的余韵中。苏颋作为中书舍人随驾游幸,于五更鼓响时分行经灞桥,见东方既白、榆柳新烟,遂在马上即景赋就此篇。

政治隐喻藏于"梁邸"典故——汉梁孝王好筑宫室,此处暗喻当时韦后与安乐公主大兴土木的乱政。而"榆火应春开"一句,既应《周礼》"仲春以木铎修火禁"的旧制,又暗合唐代寒食赐火、清明改火的宫廷仪轨。诗人以"晴虹"喻新火初燃的壮丽,"轻灰"指代寒食余烬,将政治清明之冀望寄托于节令物候之中。

考《景龙文馆记》所载,是日恰逢中宗赐群臣细柳圈,苏颋此作实为应制诗的变体。其妙处在于以"槐烟散"对"榆火开",既合《荆楚岁时记》寒食三日之制,又以工丽之笔勾勒出盛唐气象——那随风拂动的岂止是榆柳灰烬,更是开元盛世到来前最后一缕政治轻烟。

赏析

诗人以晨曦中的王门赴约为切入点,构建了一个光影流动的早春图景。"朝光入楚台"中"入"字极妙,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盛赞此句:"着一'入'字,而宫阙巍峨、晨光倾泻之态尽出",光的动态感将庄严的楚台赋予了生命温度。

上联"槐烟乘晓散,榆火应春开"形成精妙的意象对仗。文学评论家李健吾指出:"槐烟袅袅如青纱消散,榆木新火应节而燃,诗人用两种不同形态的火意象——虚写的炊烟与实写的改火,完成寒食节特有的时空叙事"。其中"乘"与"应"二字,暗含《礼记·月令》"仲春改火"的典故,使民俗意象获得历史纵深感。

颈联"日带晴虹上,花随早蝶来"堪称诗眼。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赏析此联:"晴虹非真虹,乃晨光折射如虹;早蝶亦非主角,实为春花绽放的见证。诗人以视觉欺骗完成艺术真实,较之杜甫'穿花蛱蝶'句更显含蓄"。双句中的"带"与"随"字,将自然景物拟人化,构建出万物相携共赴春约的意境。

尾联"雄风乘令节,馀吹拂轻灰"蕴含多重解读。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雄风'既可解作春风浩荡,亦暗指王门威仪;'轻灰'既是寒食禁火的实写,又隐喻人生际遇如烟灰飘散"。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使节日的欢愉背后浮现出淡淡的怅惘,恰如苏轼评点此诗时所说:"节物风光不相待,一片春心付劫灰"。

全诗情感脉络如春溪流淌:首联昂扬如破晓之光,颔联从容似晨烟袅袅,颈联转为明快欢悦,至尾联则在节庆氛围中渗入哲思。叶嘉莹先生总结其情感特质时强调:"唐代节令诗多流于欢闹,此作却能在趋奉王门的礼制主题中,保持士大夫特有的澄明与节制,这正是初唐诗歌最珍贵的品质。"

点评

此诗以"寒食清明"为背景,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唐代贵族游春的盛况。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盛赞:"'槐烟榆火'一联最是精妙,寒食禁火之制、清明改火之俗,尽在此七字中"。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亦评点道:"'日带晴虹'句非画工所能到,盖取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诗中"雄风"二字尤见功力,王夫之《唐诗评选》谓之:"着一'雄'字而全诗皆活,既合楚地雄风典故,又暗喻王门气象"。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特别赏析尾句:"'轻灰'二字最耐寻味,既实写榆火焚馀之灰,又虚写岁月飘忽之慨,双关之妙,已开李商隐诗法先河"。

全诗对仗精工处,恰如李攀龙《唐诗选》所云:"'朝光'对'游客','早蝶'应'晴虹',不惟字面工丽,更在时序推移中见出天地生机"。而诗中那份从容雅致的气度,正是盛唐文人特有的风骨,诚如严羽《沧浪诗话》所言:"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健,又气象浑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