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的寒食清明时节,长安城仍沉浸在上巳祓禊的余韵中。苏颋作为中书舍人随驾游幸,于五更鼓响时分行经灞桥,见东方既白、榆柳新烟,遂在马上即景赋就此篇。
政治隐喻藏于"梁邸"典故——汉梁孝王好筑宫室,此处暗喻当时韦后与安乐公主大兴土木的乱政。而"榆火应春开"一句,既应《周礼》"仲春以木铎修火禁"的旧制,又暗合唐代寒食赐火、清明改火的宫廷仪轨。诗人以"晴虹"喻新火初燃的壮丽,"轻灰"指代寒食余烬,将政治清明之冀望寄托于节令物候之中。
考《景龙文馆记》所载,是日恰逢中宗赐群臣细柳圈,苏颋此作实为应制诗的变体。其妙处在于以"槐烟散"对"榆火开",既合《荆楚岁时记》寒食三日之制,又以工丽之笔勾勒出盛唐气象——那随风拂动的岂止是榆柳灰烬,更是开元盛世到来前最后一缕政治轻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