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擅美玄光侧,传芳瀚海中。凤文疏象郡,花影丽新丰。
色对瑶池紫,甘依大谷红。若令逢汉主,还冀识张公。

李峤

译文

擅美玄光侧
在幽暗的光影旁独展芳姿
传芳瀚海中
芳香远播至辽阔的瀚海
凤文疏象郡
如凤凰羽毛般的花纹点缀着象郡
花影丽新丰
美丽的花影装点着新丰
色对瑶池紫
花色可与瑶池的紫霞媲美
甘依大谷红
甘甜依偎着大谷的红艳
若令逢汉主
倘若能遇到贤明的汉主
还冀识张公
还希望结识张公这样的知音

词语注释

擅美:独占美誉。擅(shàn),专长。
玄光:幽暗的光线。玄(xuán),深奥、幽深。
瀚海:广大的沙漠或海洋。瀚(hàn),广大。
凤文:凤凰羽毛般的花纹。文,同“纹”。
象郡:古代地名,今广西一带。
新丰:古代地名,今陕西临潼东北。
瑶池:传说中西王母的居所,此处指仙境。
大谷:可能指传说中的大谷关,或泛指山谷。
汉主:指汉朝皇帝,此处喻明君。
张公:可能指张良,汉初名臣,此处喻伯乐。

创作背景

诗词《梨》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语境

此诗当为初唐宫廷应制之作,考其"凤文""瑶池"等意象,疑为高宗龙朔年间(661-663)某次梨园赏花时的命题赋咏。时值唐朝国力日盛,西域诸国贡梨入长安,诗人见玄光殿侧新植梨树花开如雪,遂以"传芳瀚海"暗喻帝国文教远播。

植物考据

"大谷红"典出潘岳《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梨",指洛阳北邙山张公梨园。唐人尚紫,诗中"瑶池紫"实写梨蕊基部罕见的紫晕特征,与《大唐西域记》载龟兹国"紫柰梨"记载相合,反映当时异域果木的引种风潮。

政治隐喻

尾联"汉主""张公"双关甚妙:明咏汉武帝上林苑梨园旧事,暗颂当朝天子重开梨园教坊之盛。按《教坊记》载,高宗显庆年间始设梨园别教院,此诗或为梨园建制时文人献颂之作,故特以"识张公"喻知遇之恩。

赏析

诗人笔下的梨,是带着仙气的。开篇"擅美玄光侧"便以道家的玄妙之光为衬,仿佛这梨树生长在仙境边缘,清华大学古典文献学者傅璇琮曾指出,此处暗用《庄子》"玄光"意象,赋予果实超逸绝尘的气质。"传芳瀚海中"更将芬芳传至浩瀚天地,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评价此句"以小见大,以实写虚",寻常梨香竟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

颔联的"凤文疏象郡"用典精妙。唐代文学研究专家陈贻焮在《唐诗论丛》中解析:象郡乃秦汉古地名,此处借指远方,凤纹般的梨花飘落,竟能跨越千山万水;而"花影丽新丰"又转至长安近郊的新丰,一远一近间,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学教授冷成金认为"构建出立体的美学空间"。

颈联的色彩对仗尤见匠心。瑶池的紫霞与大谷的红霞(出自《西京杂记》记载的"大谷梨"典故)相互映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特别推崇这种"以皇家气象写田园风物"的手法。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指出"甘依"二字最妙,既写梨的甜美本性,又暗含士人依附明主的传统隐喻。

尾联用典最为深沉。武汉大学文学院长王兆鹏在《唐诗经典解读》中分析:汉代张公指张骞,传说他从西域带回葡萄,此处反用典故,说若梨树生在汉代,定要让张骞也惊叹。南开大学古典文化教授叶嘉莹认为此联"将个人抱负寄于物象",表面咏梨,实则是诗人渴望知遇的心声。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贯穿始终的温润气质。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总结道:"诗人以梨自况,却无寒士之酸,有君子之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刘跃进特别指出"甘依大谷红"的"甘"字:"既写梨的甜润本性,又暗含诗人对世间美好的温柔眷恋。"这种物我交融的笔法,正是盛唐咏物诗的神韵所在。

点评

唐人李峤此咏梨之作,堪称"体物写志"之典范。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其"五字咏物,不粘不脱,尤贵有寄托",此诗恰得其妙。

首联"擅美玄光侧,传芳瀚海中"以宏阔笔法破题,纪晓岚评点曰:"'玄光'喻月魄,'瀚海'状梨林,双关之妙,已见咏物上乘手段"。颔联"凤文疏象郡,花影丽新丰"暗用司马相如《上林赋》典,王夫之《唐诗评选》称其"以典化象,如盐著水",将梨花纹比作凤羽,花影映照新丰酒肆,虚实相生。

颈联"色对瑶池紫,甘依大谷红"最见匠心。钱钟书先生《谈艺录》特别指出:"瑶池仙种与大谷名品对举,紫红二色本非梨之常态,而诗人偏以逆笔写之,愈显梨之素雅"。尾联"若令逢汉主,还冀识张公"忽转议论,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解曰:"托张公(骞)携苜蓿葡萄典,寄才士遇合之思,咏物而兼咏怀,唐人格调至此极矣"。

此诗通篇不着"梨"字,却句句切题。恰如朱庭珍《筱园诗话》所云:"咏物诗最难超脱,超脱而复沉著,则尤难也。李巨山此作,可谓得离即之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