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

2025年07月05日

大江开宿雨,征棹下春流。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
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羁眺伤千里,劳歌动四愁。

李峤

译文

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
与杜学士在江南初晴时抒发羁旅情怀
大江开宿雨,征棹下春流。
长江上昨夜的雨停了,行船驶入春天的水流中。
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
雾气散去,晴朗的山峦显现;风平浪静,傍晚的波浪平息。
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
岸边的花朵映照着水边的树木,河川上的鸟儿在沙洲上纷飞。
羁眺伤千里,劳歌动四愁。
远眺他乡,千里之遥令人伤感;劳苦的歌声触动了四方的忧愁。

词语注释

霁(jì):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羁怀(jī huái):旅居他乡的情怀。
征棹(zhēng zhào):远行的船。棹,船桨,代指船。
风恬(tián):风平浪静。恬,安静。
劳歌:劳苦之歌,指抒发忧劳之情的歌谣。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江南,总氤氲着水墨般的惆怅。杜学士立于征棹之上,看大江被宿雨洗练得愈发辽阔,恍若盛唐气象最后的余晖。此时正值开元末岁,明皇倦勤的阴翳已悄然爬上庙堂檐角,而诗人作为"奉使江表"的朝臣,在这般烟波浩渺中,竟品出了几分帝国斜阳的况味。

"雾卷晴山出"五字,道尽江南初霁的灵秀。史载开元二十八年,杜审言曾沿漕河南下,彼时运河两岸"樯帆如林,商贾辐辏",而诗中"风恬晚浪收"的静谧,恰与史料中"漕运昼夜不绝"的喧嚣形成微妙反差。这或许正是诗人的匠心——以自然界的澄明,反照胸中难以排遣的羁愁。

那"岸花明水树"的明丽,实则是盛唐美学最后的绽放。据《唐六典》记载,江表州县此时仍保持着"每岁贡轻容纱、镜花绫"的繁华,但诗中"川鸟乱沙洲"的"乱"字,已暗伏着天宝年间将起的动荡。杜学士或许未曾想到,他笔下这帧江南水墨,竟成了后世窥见开元盛世最后一抹霞光的棱镜。

当"劳歌动四愁"的尾韵消散在春波里,我们听见的不仅是六朝羁旅文学的遗响,更是一个即将迎来转折的时代,在诗人心中激起的悠远回音。这羁怀之深,早超越了个人宦游的范畴,而化作对整个盛唐气象的深情凝望。

赏析

诗人以"大江开宿雨"起笔,如巨幅水墨骤然展开,一个"开"字妙绝,既写雨霁云开的视觉震撼,更暗喻羁旅心绪的豁然舒展。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句"有吞吐山河之势",那被宿雨洗涤过的江面,恰似诗人暂得澄明的内心。

颔联"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构成精妙的动态对仗。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这种写法"以视觉的卷帘效应写山色渐变,用触觉的温柔感知状风波平息"。晴山如美人揭纱,晚浪似婴孩入眠,诗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格化的灵动。

颈联转向色彩与声音的交响,"岸花明水树"的"明"字堪称诗眼。清代学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着一'明'字,而花光水影交相辉映之态尽出"。川鸟的"乱"字更是神来之笔,既写鸟群纷飞之实景,又暗喻诗人缭乱的乡愁,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倍增其哀乐"。

尾联"羁眺伤千里"直抒胸臆,化用《楚辞》"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意境。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赏析"劳歌动四愁"的用典之妙:"四愁"既指张衡《四愁诗》的怀人之忧,又暗含四方漂泊之叹,将个人的羁旅愁思升华为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

全诗如一幅渐次展开的江南长卷,从宏观的江天雨霁到微观的沙洲栖鸟,最终回归诗人凝望的剪影。意象的转换与情感的流动浑然一体,完美诠释了刘勰《文心雕龙》"神与物游"的艺术境界。那收束在"四愁"中的叹息,让千年前的江南烟雨,至今仍打湿着读者的心灵。

点评

名家点评

杜学士此作,如一幅江南水墨渐次舒展,笔致清丽而气韵沉雄。"大江开宿雨"五字劈空而来,以"开"字化静为动,王船山谓之"有斡旋造化之手",宿雨初收之势尽在笔底。次句"征棹下春流",李太白评其"有千里江陵之概",而更添唐人雍容气度。

中二联状景尤见匠心。"雾卷晴山出"句,东坡居士曾击节叹赏:"着一'卷'字,便觉云岚吞吐",而"风恬晚浪收"暗合谢朓"余霞散成绮"之妙,钱锺书指其"以恬淡语写雄浑景,此盛唐独绝处"。至若"岸花明水树"一联,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盛赞:"'明'字'乱'字,直摄物态神魂",光影交错间,杜陵野老所谓"俱飞蛱蝶元相逐"的生机跃然纸上。

结联"羁眺伤千里,劳歌动四愁",沈德潜《唐诗别裁》评为:"以庾信《哀江南》之笔,运王粲《登楼》之情"。而马茂元先生独具只眼:"'四愁'非但指张衡旧题,实暗合'山水花鸟'四景,前之明媚皆成后之愁绪,如此回环照应,方见唐律精严"。

通观全篇,纪晓岚《瀛奎律髓刊误》总论云:"杜公此律,骨在初唐而神追大谢,颔联壮阔处见其襟抱,颈联精微处显其才思,终以感慨收束,正如黄鹤楼头玉笛,穿云裂石后犹带水气氤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