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传闻有象床,畴昔献君王。玳瑁千金起,珊瑚七宝妆。
桂筵含柏馥,兰席拂沉香。愿奉罗帷夜,长乘秋月光。

李峤

译文

传闻有象床,畴昔献君王。
传说有一张珍贵的象牙床,昔日曾献给君王。
玳瑁千金起,珊瑚七宝妆。
玳瑁装饰价值千金,珊瑚点缀如七宝般璀璨。
桂筵含柏馥,兰席拂沉香。
桂木宴席飘散柏木清香,兰草铺就的坐席萦绕着沉香的芬芳。
愿奉罗帷夜,长乘秋月光。
愿在轻罗帷帐的夜晚,长久沐浴这秋日的月光。

词语注释

玳瑁(dài mào):海龟的一种,壳可做装饰品,此处指用玳瑁装饰的床。
七宝:佛教术语,泛指金、银、琉璃等七种珍宝,此处形容装饰华美。
柏馥(bǎi fù):柏树的香气。
沉香:名贵香料,木材有香气。

创作背景

诗词《传闻有象床》创作背景考略

此诗传为初唐诗人李峤所作,出自《全唐诗》卷五十九,属咏物寄怀之作。其创作背景可溯至唐高宗至武周时期,彼时宫廷盛行华美器物,尤以"象床"为贵胄象征。

一、历史渊源

"象床"典出《战国策·齐策》"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后成为宫廷珍宝代称。唐代《杜阳杂编》载玄宗时"七宝屏风"、"玳瑁象牙之床",与此诗"玳瑁千金起,珊瑚七宝妆"相印证,可见初唐至盛唐宫廷器用风尚。

二、创作契机

李峤历仕高宗、武后、中宗三朝,曾参与修撰《三教珠英》,得见内府珍玩。诗中"桂筵含柏馥,兰席拂沉香"暗合《新唐书·舆服志》所载"宫中设沉香亭畔宴"的记载,当是目睹宫廷夜宴后所作。

三、诗心寄托

末句"愿奉罗帷夜,长乘秋月光"化用班婕妤《团扇诗》"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之意,表面咏物,实则寄托臣子对君王的赤诚。时武周代唐,李峤以"秋月"意象暗喻政治清明的期许,此般隐微笔法,正是初唐宫廷诗的典型特征。

此诗以六朝咏物之工丽,承汉赋铺陈之遗韵,在"珊瑚""沉香"的华美物象中,深藏唐代文人的政治隐喻与生命情怀。

赏析

这张象床在传说中承载着超越实用功能的象征意义,它既是物质奢华的极致体现,又是精神寄托的诗意空间。诗人通过"玳瑁千金起,珊瑚七宝妆"的铺陈,将宫廷器物升华为艺术意象,唐代学者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曾指出"器物之盛,所以章明德也",这里的珍宝镶嵌不仅展现工艺之美,更暗喻着进献者"以物明志"的深层心理。

"桂筵含柏馥,兰席拂沉香"二句构建了多重感官交织的意境。宋代文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强调"诗者,吟咏性情也",诗人正是通过嗅觉意象的层叠(桂香、柏香、沉香),将静态的卧床转化为流动的情感载体。这种"香道叙事"手法,恰如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言"一榻之设,竟可作万里之想"。

末联"愿奉罗帷夜,长乘秋月光"将物象升华至哲学高度。明代文艺理论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分析此类结句时指出:"咏物之妙,在于即物达情",月光意象的介入使卧床从具体器物转化为永恒时空的象征。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推崇这种"器物—自然—心境"的三重转化,认为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古典美学精髓。

全诗以床为经,以月光为纬,织就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锦缎。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在《唐诗求是》中评点此诗时强调:"唐代咏物诗往往通过微小物象展现宏阔时空,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正是盛唐气象的微观呈现。"诗中的象床最终超越了其物质存在,成为承载文人理想的精神卧游之所。

点评

此诗诚如王国维所言:"以物象之华美,写情思之缱绻,六朝遗韵而兼盛唐气象。"玳瑁珊瑚之丽,不掩桂兰之芳,恰似《文心雕龙》"夸饰有度,瑰声而约喻"之典范。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类咏物诗时曾道:"托物寄兴,贵在神韵。此作'秋月光'三字,便将奢靡之物升华作清远之境,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也。"诗中"愿奉罗帷夜"之句,尤得李商隐无题诗之神髓,以器物为媒,暗藏缠绵悱恻之思。

近代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论及咏物诗时特别指出:"好的咏物诗当如禅家公案,既见菩提,又见明镜。"此诗末句"长乘秋月光",正是以具体物象抵达抽象境界,令象牙床的华美与秋月的清辉在诗意中交融互鉴,达成"物我两忘"的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