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春日,长安城东的芙蓉苑内柳色初新,牡丹含露。中宗李显率群臣游苑赏春之际,天降甘霖,帝大悦,命随驾文臣应制赋诗。李峤时以宰相之尊随侍,遂作此《春日游苑喜雨应制》。
是年正值"景龙文馆"鼎盛之际,中宗常于禁苑设宴赋诗,据《唐诗纪事》载:"春幸梨园,夏宴葡萄园,秋登慈恩浮图,冬幸新丰。"此次游苑恰逢旱后初雨,《旧唐书·天文志》载:"景龙三年正月己丑,雨土;二月壬申,大雨雹。"诗中"一旬初降雨"正与史册相合。
李峤以"仙跸九成台"起笔,暗用周穆王筑台典故,将皇家苑囿比作昆仑仙境。"香筵万寿杯"句,可见当时苑中设御宴情形,《景龙文馆记》有"帝令侍臣升彩楼抛洒瑞锦"的记载。颔联"二月早闻雷"尤为史笔,唐人称春雷为"启蛰雷",《开元占经》载:"春分雷乃发声",此年雷候之早,被视作祥瑞。
后联"叶向朝隮密"化用《诗经》"朝隮于西"典,状雨露浸润之态。末句"无使日光催"暗含深意:时中宗沉溺游宴,韦后干政,诗人以"承天泽"为喻,劝谏君主惜取时政恩泽。此作既合应制体"颂圣不露"之旨,又见初唐宫廷诗"气象宏丽"的特质,实为景龙朝馆阁诗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