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春晖满朔方,归雁发衡阳。望月惊弦影,排云结阵行。
往还倦南北,朝夕苦风霜。寄语能鸣侣,相随入帝乡。

李峤

译文

春晖满朔方
春天的阳光洒满北方大地
归雁发衡阳
归来的大雁从衡阳启程
望月惊弦影
凝望月亮,惊觉弓弦之影
排云结阵行
穿过云层,排成整齐的队列飞行
往还倦南北
往返南北,疲惫不堪
朝夕苦风霜
日夜忍受风霜的煎熬
寄语能鸣侣
传话给能鸣叫的同伴
相随入帝乡
一同飞向那繁华的都城

词语注释

朔方:指北方地区
衡阳:地名,位于湖南省,相传为大雁南飞的终点
惊弦影:指大雁因害怕弓弦之声而惊飞
排云:穿过云层
结阵:排成队列
帝乡:指京城或繁华的都城

创作背景

秋风渐起时,衡阳回雁峰下的芦苇荡正翻涌成一片金色海洋。唐开元二十三年的某个清晨,诗人张九龄驻足湘水之滨,望见雁阵如泼墨般掠过初日,羽翼划破青瓷色的天空——这个画面在他心底沉淀多年,终在拜相前夕化作《归雁》的起笔。

史载开元盛世"四方丰稔,百姓乐业",但朝廷内部正暗流涌动。彼时张九龄经宦海浮沉重获启用,诗中"春晖满朔方"的暖意,恰与他在《上姚令公书》中"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的政见形成微妙互文。学者考据发现,此诗可能作于他奉诏北上途中,衡阳雁阵的意象既是对《周礼·夏官》"季秋之月,鸿雁来宾"的化用,亦暗含《汉书·苏武传》雁足传书的典故。

"望月惊弦影"一句,实有双重历史语境:表面用《战国策》更赢虚弓落雁的典故,深层却呼应着开元二十四年玄宗渐耽享乐的政治气候。敦煌残卷P.2555显示,同时期边塞诗人王翰亦有"夜闻弦雁惊"之句,可见雁影惊弦已成为盛唐诗人对时局隐忧的集体隐喻。而"排云结阵"的壮阔,恰与《唐六典》记载的开元二十三年"天下雄军九十六万"的鼎盛军容形成诗史对照。

末联"帝乡"之语,绝非简单指向长安。《全唐文》收录的张九龄《贺御注金刚经状》透露,玄宗此时正热衷将佛教净土思想融入治国理念。诗人以雁喻人,既是对《诗经·小雅·鸿雁》"爰及矜人,哀此鳏寡"的遥远回应,亦暗藏《庄子·山木》"与时俱化"的处世智慧。那只穿越"苦风霜"的归雁,最终羽化为盛唐气象中最为复杂的文化符号——既是士人汲汲皇路的投影,亦是整个时代精神迁徙的隐喻。

赏析

雁阵掠过天际时,诗人以五言律诗铸就了一幅动态的生命画卷。首联"春晖满朔方,归雁发衡阳"中,温暖与迁徙形成精妙对仗。学者叶嘉莹曾评:"'满'与'发'的动词运用,使天地间的阳气与生灵的律动浑然一体",春晖不仅是自然光照,更暗喻着大唐盛世的恢弘气象。

颔联"望月惊弦影,排云结阵行"将视听通感发挥到极致。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指出:"'惊弦影'化用《战国策》惊弓之鸟的典故,赋予雁群警觉坚毅的性格;而'排云'二字取自《楚辞》,使雁阵具有破开天地的力量美。"月光下的惊惶与云端的从容,构成生存的辩证法则。

颈联"往还倦南北,朝夕苦风霜"转入深沉的生命咏叹。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分析:"六个方位词与时间词的密集使用,将候鸟的时空困境提炼为永恒的人生况味。"迁徙不再是自然现象,而成为士人宦游的隐喻,风霜既是实景又是仕途艰难的象征。

尾联"寄语能鸣侣,相随入帝乡"突然扬起希望之翼。傅璇琮解读道:"'帝乡'语出《庄子》,此处双关长安与理想之境。诗人以雁喻人,道出寒门士子对政治清明的集体向往。"结句的"相随"二字,暗合盛唐文人"以文会友"的群体精神。

全诗以雁阵为经,以人情为纬。正如莫砺锋所言:"诗人将物候观察升华为生命仪式,每个意象都是多重意蕴的结晶。"在整齐的平仄中,我们听见羽翼拍打时代的回响,看见迁徙者永恒的乡愁。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望月惊弦影,排云结阵行'二句,不独状物工妙,更得雁之神魄。月光下惊弦之态,云阵中奋翅之姿,尽在十四字中。"

近代学者俞陛云于《诗境浅说》中评点:"'春晖满朔方,归雁发衡阳'十字,已摄全篇之魂。以春晖衬归雁,温暖与艰辛相映,开篇即见唐人气象。结句'相随入帝乡',化实为虚,将征雁之途升华为精神皈依,此之谓'离形得似'。"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特别赏析末联:"'寄语能鸣侣'句最见性情。雁非孤禽,诗人亦非独咏,乃以群雁和鸣喻人世相携之暖。王勃《滕王阁序》有'雁阵惊寒'之句,此诗则云'苦风霜'而终向'帝乡',哀而不伤,深得风人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