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芳树杂花红,群莺乱晓空。声分折杨吹,娇韵落梅风。
写啭清弦里,迁乔暗木中。友生若可冀,幽谷响还通。

李峤

译文

芳树杂花红
芬芳的树木间点缀着红花
群莺乱晓空
成群的黄莺在清晨的天空中纷飞
声分折杨吹
它们的鸣叫声与折断的杨树枝在风中摇曳的声音交织
娇韵落梅风
娇美的音韵如同梅花飘落的微风
写啭清弦里
它们婉转的歌声如同清亮的琴弦之音
迁乔暗木中
在幽暗的树林间跳跃迁移
友生若可冀
若能与它们成为朋友
幽谷响还通
幽深的山谷中也会回荡着我们的共鸣

词语注释

啭(zhuàn): 鸟婉转地鸣叫
迁乔: 指鸟儿在树木间迁移跳跃
友生: 朋友
冀(jì): 希望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长安郊外,新丰酒旗在微风中轻扬。彼时正值开元盛世,年轻的李峤策马行经官道,忽闻得一阵清越莺啼自林间倾泻而下,恍若碎玉落盘。这位以《汾阴行》震动文坛的才子勒住缰绳,但见晨光穿透薄雾,将满树海棠染作胭脂色,数只黄莺正在花枝间辗转腾挪。

诗人取出随身携带的薛涛笺,就着马鞍疾书。笔下"折杨""落梅"之喻,实暗合当时宫廷盛行的《折杨柳》《梅花落》乐府曲调。彼时文人雅集常以"听莺"为题,李白在兴庆宫沉香亭前写就"莺语落花里",王维于辋川别业吟咏"阴阴夏木啭黄莺",皆成一时风尚。

尾联"友生若可冀"的期盼,恰映照着开元年间文人交游的风气。据《唐才子传》载,李峤常与苏味道、崔融等人在终南山中结社唱和,他们效仿竹林七贤,以鸟鸣为雅乐,以幽谷作厅堂。此诗写成后不久,便出现在曲江宴饮的诗笺传递中,成为盛唐时期"以鸟鸣春"创作潮流的典范之作。

赏析

清晨的芳树与杂花浸染着娇艳的红色,莺鸟们已在破晓的天空中欢跃纷飞。开篇"芳树杂花红"以明丽的视觉意象铺陈春的底色,而"群莺乱晓空"中一"乱"字,恰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非杂乱之意,乃生机勃发之态,将莺鸟穿梭林间的动态美凝于一字"。

莺声与折杨曲、落梅风交织出多重感官盛宴。"声分折杨吹"暗用古乐府《折杨柳》典故,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称此句"以乐声喻鸟鸣,虚实相生";"娇韵落梅风"则化用《梅花落》曲调,学者傅璇琮指出:"落梅风本是听觉意象,诗人却赋予其'娇韵'的质感,打通了通感界限"。

颈联笔锋转入幽微之境。"写啭清弦里"将鸟鸣比作琴弦颤音,南宋《苕溪渔隐丛话》赞此句"得声音三昧";"迁乔暗木中"暗含《诗经·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的典故,国学大师钱钟书解为:"既写莺鸟飞迁之实景,又喻士人求友之深意"。

尾联"友生若可冀"直抒胸臆,"幽谷响还通"以空谷回响作结。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谈诗》中评点:"'响还通'三字最妙,既状山谷回声之物理,又寓知音相和之人情,物我交融处见唐人气象"。全诗正如《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所论:"以莺鸟为枢,转动声光色影,最终指向人类永恒的精神诉求——在喧嚣尘世中寻找灵魂的共鸣"。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激赏此诗:"'声分折杨吹,娇韵落梅风'十字,写尽莺声百啭。以乐府笔法入律诗,音韵相生处,恍见流莺穿叶、音落梅梢之态。"其评点道出诗人化用《折杨柳》曲调意象与落梅风典故之妙,声音与画面在通感中达成双重韵律。

词学大家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特别推崇颈联:"'写啭清弦里,迁乔暗木中'二句,熔《诗经·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与嵇康琴心于一炉。黄莺不仅是自然之鸟,更成文人精神投射——在明暗交织的林木间,藏着士人求友进取的隐喻。"

当代学者叶嘉莹指出:"结句'友生若可冀,幽谷响还通',将《诗经·小雅》'虽有兄弟,不如友生'的典实点化为空谷回音。这种对'莺鸣求友'的创造性诠释,使禽鸟之声与文人心灵形成和鸣,较之单纯咏物,别开生面。"

明人钟惺《诗归》评此诗构图:"前四句如设色工笔,红芳、晓空、杨枝、梅影间缀以金黄莺影;后四句忽转水墨写意,琴弦、幽谷皆成声韵容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空间运时间,此诗则以声音拓空间,皆唐人独绝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