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考略
松之为咏,自古高士所钟。此诗当为南朝梁诗人范云《咏寒松》之流亚,或为中唐文人拟古之作。考其意象源流,"大夫枝"典出《史记·秦始皇本纪》:"乃封松为五大夫",汉唐以来遂成松树雅称;"鹤栖"之喻则暗合《诗经·小雅》"鹤鸣于九皋"的隐逸传统。
观其时空背景,或与六朝松风相关。建康钟山多古松,谢朓《高松赋》云"梢云拂景",刘孝标《广绝交论》亦言"负霜振藻"。诗中"千年盖影"之语,恰合南朝宫苑中"华林园双松"掌故——梁元帝曾命画工图写其形,江淹更赞其"含风而飕飗"。
至若"岁寒劲节"之咏,实承魏晋风骨。嵇康《琴赋》"凌历高松",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皆以松喻士人之节。此诗末句"幸君知"三字,尤见唐代举子投谒之风,似为干谒诗之变体。天宝年间,王维曾作《新秦郡松树歌》,杜甫亦有《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诗,皆以松寄怀才待赏之意。
全诗四联八句,暗合"松格"——首联状其形,颔联赋其神,颈联绘其影,尾联明其志。这般章法,正是唐人"以律写古"的典型,将建安风骨藏于近体格律之中,犹见松枝穿云,刚健含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