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郁郁高岩表,森森幽涧陲。鹤栖君子树,风拂大夫枝。
百尺条阴合,千年盖影披。岁寒终不改,劲节幸君知。

李峤

译文

郁郁高岩表
青翠的松树高高耸立在岩石之上
森森幽涧陲
茂密的松林静静生长在幽深的山涧边
鹤栖君子树
高洁的仙鹤栖息在这象征君子的松树上
风拂大夫枝
清风轻轻吹拂着松树那如大夫般挺拔的枝条
百尺条阴合
百尺高的松枝投下浓密的树荫
千年盖影披
历经千年的树冠洒下斑驳的树影
岁寒终不改
即使寒冬来临也永不改变
劲节幸君知
这份坚贞的气节,但愿你能懂得

词语注释

郁郁(yù yù): 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森森(sēn sēn): 形容树木茂密幽深
陲(chuí): 边缘的意思
大夫(dà fū): 古代官名,这里用来比喻松树的高贵品格
劲节(jìng jié): 指坚贞不屈的节操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考略

松之为咏,自古高士所钟。此诗当为南朝梁诗人范云《咏寒松》之流亚,或为中唐文人拟古之作。考其意象源流,"大夫枝"典出《史记·秦始皇本纪》:"乃封松为五大夫",汉唐以来遂成松树雅称;"鹤栖"之喻则暗合《诗经·小雅》"鹤鸣于九皋"的隐逸传统。

观其时空背景,或与六朝松风相关。建康钟山多古松,谢朓《高松赋》云"梢云拂景",刘孝标《广绝交论》亦言"负霜振藻"。诗中"千年盖影"之语,恰合南朝宫苑中"华林园双松"掌故——梁元帝曾命画工图写其形,江淹更赞其"含风而飕飗"。

至若"岁寒劲节"之咏,实承魏晋风骨。嵇康《琴赋》"凌历高松",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皆以松喻士人之节。此诗末句"幸君知"三字,尤见唐代举子投谒之风,似为干谒诗之变体。天宝年间,王维曾作《新秦郡松树歌》,杜甫亦有《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诗,皆以松寄怀才待赏之意。

全诗四联八句,暗合"松格"——首联状其形,颔联赋其神,颈联绘其影,尾联明其志。这般章法,正是唐人"以律写古"的典型,将建安风骨藏于近体格律之中,犹见松枝穿云,刚健含婀娜。

赏析

松树在诗人笔下化作一轴苍劲的水墨长卷。起笔"郁郁高岩表,森幽涧陲"便以俯仰视角勾勒出松的双重品格——既昂首向天又扎根深渊,如叶燮在《原诗》中所赞:"物之劲直刚毅者,莫如松柏"。叠字"郁郁""森森"的运用,令松的浓密苍翠跃然纸上。

颔联用典无痕,"君子树"暗合《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哲思,"大夫枝"化用秦始皇封松为五大夫的掌故。王夫之《姜斋诗话》评此联:"使事如不使,如盐着水",将道德象征与历史典故熔铸为松的精神图腾。鹤的意象更添清逸,与松构成传统文人最向往的"松鹤延年"图景。

颈联丈量出松的时空维度,"百尺"与"千年"的数字对举,恰如《文心雕龙》所言"夸饰有度,壮辞可得喻其真"。浓荫如盖的视觉形象,实则是生命力的具象化呈现。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激赏此联:"写物之魂,不在形似,而在气骨"。

尾联"岁寒终不改"直取《论语》精髓,而"劲节幸君知"则转入知音之叹。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点出:"结句见性情,非独咏物,实为明志"。诗人与松树形成互文,既赞美松的傲雪凌霜,又暗含自身节操待赏的期许。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正是中国咏物诗"不即不离"的最高境界。

全诗以松为镜,照见士大夫的集体人格理想。方回《瀛奎律髓》总评此诗:"咏物而寄托深远,得风人之旨"。二十八字间,自然物性、人文象征与生命感悟浑然一体,恰似松针攒簇,终成令人仰止的精神丰碑。

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此诗以松为象,得"古雅"之神。首联"郁郁""森森"四字,便立起千仞气象,若马远笔下寒松,骨力透纸。中二联尤见巧思,"鹤栖""风拂"使静物具飞动之姿,而"百尺""千年"之对,直将时空撑开如张僧繇画龙点睛。

钱钟书《谈艺录》论
"岁寒劲节"本是常语,偏以"幸君知"三字作转,顿生嵇康《赠兄秀才入军》"目送归鸿"之逸气。松格与人格互映,不落"青松傲雪"俗套,乃得陶渊明《饮酒》"青松在东园"所未道之境。

叶嘉莹《迦陵论诗》析
通篇暗用《论语》"岁寒后凋"典而如盐入水。颈联"阴合""影披"二字最妙,仿佛见松针筛月、龙鳞映日之态。结句劲节自持中忽转温厚,似王维《青溪》"请留盘石上"之邀,千年古松忽作知己低语。

附诗眼撷珍

  • "风拂大夫枝":化《史记》"五大夫松"典而不着痕迹,较之李商隐"可怜夜半虚前席"更显蕴藉。
  • "千年盖影披":着一"披"字,便觉松荫如帝王华盖,又似隐者青衫,物象顿生多重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