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魄千年事已陈,谁从珪璧认前因。且看这首《咏玉》五律如何以昆山片玉之姿,折射出大唐开元年间特殊的文化镜像。
当诗人执笔写下"映石先过魏"时,笔尖凝着战国卞和的泪痕。典出《韩非子》的典故在此处化作双关——既言和氏璧辗转魏楚的传奇,又暗喻开元初期人才选拔犹存"剖璞求玉"的古意。次句"连城欲向秦"以秦昭王愿以十五城易璧旧事,恰与当时长安"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形成时空叠影。
洛阳城里正上演着更生动的玉文化图景。"燕赵类佳人"看似写美人如玉,实则是张说主政东都时,在丽正书院广纳燕赵文士的隐喻。据《大唐新语》记载,开元七年玄宗将内府珍藏的"常山瑞马"玉雕赐予文馆学士,恰与诗中"常山瑞马新"形成互文。那些在酒筵间传观的玉器,已成为文人集团身份认同的符码。
尾联"徒为卞和识"的喟叹,却透露出盛世的另一面。《明皇杂录》载开元中后期"吏部选人,唯尚刀笔",恰似楚厉王"以和为诳"的翻版。诗人以玉喻才的笔法,实则是文坛耆旧对科举新制的隐忧。一方诗笺上,既有和田玉的温润光泽,也沉淀着终南山的雪色清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