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映石先过魏,连城欲向秦。洛阳陪胜友,燕赵类佳人。
方水晴虹媚,常山瑞马新。徒为卞和识,不遇楚王珍。

李峤

译文

美玉
映石先过魏,连城欲向秦。
美玉的光辉先映照魏国,价值连城又将流向秦国。
洛阳陪胜友,燕赵类佳人。
在洛阳陪伴着高朋好友,如同燕赵之地的美人般出众。
方水晴虹媚,常山瑞马新。
方水之上晴空彩虹妩媚,常山之中祥瑞之马崭新。
徒为卞和识,不遇楚王珍。
空有卞和的慧眼识珠,却未遇到楚王的珍惜赏识。

词语注释

卞和(biàn hé): 春秋时期楚国人,以发现和氏璧闻名。
连城: 形容物品极其珍贵,价值连城。
燕赵: 指古代燕国和赵国,以出产美女著称。
方水: 古水名,具体位置不详,此处泛指水域。
常山: 古山名,此处泛指名山。

创作背景

玉魄千年事已陈,谁从珪璧认前因。且看这首《咏玉》五律如何以昆山片玉之姿,折射出大唐开元年间特殊的文化镜像。

当诗人执笔写下"映石先过魏"时,笔尖凝着战国卞和的泪痕。典出《韩非子》的典故在此处化作双关——既言和氏璧辗转魏楚的传奇,又暗喻开元初期人才选拔犹存"剖璞求玉"的古意。次句"连城欲向秦"以秦昭王愿以十五城易璧旧事,恰与当时长安"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形成时空叠影。

洛阳城里正上演着更生动的玉文化图景。"燕赵类佳人"看似写美人如玉,实则是张说主政东都时,在丽正书院广纳燕赵文士的隐喻。据《大唐新语》记载,开元七年玄宗将内府珍藏的"常山瑞马"玉雕赐予文馆学士,恰与诗中"常山瑞马新"形成互文。那些在酒筵间传观的玉器,已成为文人集团身份认同的符码。

尾联"徒为卞和识"的喟叹,却透露出盛世的另一面。《明皇杂录》载开元中后期"吏部选人,唯尚刀笔",恰似楚厉王"以和为诳"的翻版。诗人以玉喻才的笔法,实则是文坛耆旧对科举新制的隐忧。一方诗笺上,既有和田玉的温润光泽,也沉淀着终南山的雪色清寒。

赏析

玉的意象在诗中如一条光润的丝带,串联起多重美学维度。开篇"映石先过魏,连城欲向秦"以战国典故为玉赋予历史厚重感,学者叶嘉莹曾评点此句"将玉的流转拟作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其穿越时空的永恒性跃然纸上"。

"洛阳陪胜友,燕赵类佳人"二句展现玉的双重人格化特征。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这种写法:"以名士风骨喻其温润,以美人风姿状其莹洁,物性人格在此达成古典美学最擅长的通感转化。"玉既是高士案头清供,又是佳人云鬓点缀,这种二元统一恰是东方审美中"物我合一"的典范。

诗中视觉意象的构建极具层次感。"方水晴虹媚"化用《诗经》"如圭如璧"的比兴传统,王水照教授指出:"诗人将静态的玉器与动态的虹霓并置,通过光色变幻展现玉的灵气";而"常山瑞马新"则呼应《周礼》"玉路马"的典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认为此句"将玉的祥瑞意蕴推向极致,完成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

尾联"徒为卞和识,不遇楚王珍"注入深沉的生命感慨。傅璇琮在《唐代文学史》中分析道:"诗人表面咏玉,实则构建了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隐喻系统。卞和泣玉的典故在此获得新的时代共鸣,那些被埋没的美质,何尝不是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悲悯?"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恰如宇文所安所言:"中国咏物诗的最高境界,是让物象成为情感容器,却始终保持着物的本真性。"

全诗在时空维度上形成精妙结构:横向的地理流转(魏秦-洛阳-燕赵)与纵向的历史沉淀(战国典-当代感怀)交织成网,而玉始终作为核心意象贯穿其中。这种写法,正如袁行霈先生总结的:"既得《诗经》比兴之精髓,又具盛唐气象的阔大,将咏物诗推向了'物情交融'的艺术至境。"

点评

此诗如昆山片玉,莹然有光。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尝言:"初唐咏物,体物浏亮而托兴遥深,此作得之。"首联"映石先过魏,连城欲向秦"二句,以和氏璧典故暗喻才士襟怀,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双关妙笔,既状美玉之流转,复见才人之志节,有建安风骨。"

颔联"洛阳陪胜友,燕赵类佳人",钱锺书先生《谈艺录》特别称赏其"以人拟玉"之笔:"玉德玉容,俱在宾主相得间。燕赵佳人肌肤若冰雪,正与美玉温润相发明。"颈联晴虹瑞马之喻,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谓其"设色瑰丽而不失其真,状物工细尤能传神",道出唐人咏物"不即不离"之妙。

结句"徒为卞和识,不遇楚王珍",清人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有精辟见解:"一篇之警策在此。非独叹美玉遭逢,实刺世间遗珠之恨,子昂《感遇》之亚也。"此评点出初唐咏物诗"托物言志"之传统,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咏物诗至唐而盛,能于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寄托往往在笔墨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