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翟羽旧传名,蒲葵价不轻。花芳不满面,罗薄讵障声。
御热含风细,临秋带月明。同心如可赠,持表合欢情。

李峤

译文

扇子
翟羽旧传名
翟羽扇自古享有盛名
蒲葵价不轻
蒲葵扇的价值也不菲
花芳不满面
花香无法扑面而来
罗薄讵障声
轻薄的罗纱岂能阻隔声音
御热含风细
驱散炎热,带来轻柔的风
临秋带月明
临近秋天,映照着皎洁的月光
同心如可赠
若能赠予同心之人
持表合欢情
手持此扇,表达两情相悦

词语注释

翟羽(zhái yǔ):古代一种用翟鸟羽毛制成的扇子,象征高贵。
蒲葵(pú kuí):一种植物,其叶子可制扇。
讵(jù):岂,怎。
御(yù):抵御,抵挡。
合欢(hé huān):象征男女相爱,欢乐和合。

创作背景

诗词扇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诗词扇之雅韵,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彼时名士风流,常执麈尾、持团扇以彰风骨。据《南齐书·刘绘传》载:"绘为南康相,郡人有讼田者,绘于扇上画田形,判其曲直",可见扇面已为文人寄情之物。至唐代,绢本团扇成为宫廷贵胄必备雅玩,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太宗曾命阎立本在六角扇上绘山水,开扇面艺术先河。

工艺流变

诗中"翟羽旧传名,蒲葵价不轻"道出制扇材质之贵。翟羽扇乃宫廷仪仗用物,《唐六典》明确记载"翟羽扇,八品已上执之";而蒲葵扇则源自岭南,《广东新语》称"新会蒲葵,其叶阴干可作扇"。唐人将竹骨穿丝工艺臻于化境,苏州出土的唐代木柄绢面团扇,其薄如蝉翼的罗纱正应和了"罗薄讵障声"的描写。

情感寄托

"同心如可赠"暗合唐代赠扇习俗。开元年间,长安盛行"却扇礼",新娘以扇遮面,新郎需吟"却扇诗"方得相见。李商隐《代董秀才却扇》云"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与此诗末联异曲同工。诗人借扇喻情,将"合欢"意象融入方寸之间,恰如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树下仕女图》团扇,以有形之物载无限诗思。

赏析

这把轻盈的团扇在诗人笔下焕发出超越物象的生命力。翟鸟羽毛制成的古扇与蒲葵编织的新扇,开篇便以"旧传名"与"价不轻"形成时空对话,正如《唐诗品汇》所言:"以物质贵贱喻情谊深浅,看似咏物,实为寄怀"。

"花芳不满面"四句构成精妙的感官交响。视觉上罗纱薄如蝉翼,听觉上却连细微声响都难以阻隔,这种矛盾修辞被清代学者纪昀评为"五感通融之妙笔"。当扇面御风含香时,我们仿佛看见仕女纤指摇动间带起的细风;秋月映照时,又分明感受到"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的汉乐府遗韵。

最耐人寻味的是尾联的"同心"之喻。明代钟惺在《名媛诗归》中揭示:"竹节扇骨相合如心,暗喻人间情谊贵在志同道合"。那摇曳的凉风不再是自然现象,而成为情感的信使——正如李商隐"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幽情,这里的团扇也承载着"出入君怀袖"的缱绻。

全诗犹如展开的折扇:竹骨为结构之严谨,素面为意象之流转。学者傅璇琮指出此作"实现了咏物诗三重境界——形似、神似、移情",在方寸之间完成了从日常器物到精神象征的升华。当夏风穿过千年时光,我们仍能触摸到那蒲葵纹理里编织的永恒温情。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作:"五言咏物,贵在体物入微而寄兴遥深。此诗不着斧痕,却将团扇之形神、功用、意趣尽数道出。'御热含风细'句尤妙,风本无形,偏言扇'含'之,静物顿生灵韵。"

"同心如可赠"二句,更得南朝乐府遗韵。扇者,本为引风纳凉之物,而诗人慧眼独到,赋予其"表合欢情"的深意。一柄寻常蒲葵扇,竟成了传递情谊的雅物,可见诗家笔底生花的妙处。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亦有论及:"唐人咏扇诗多矣,然多流于形貌之描摹。此诗独能以'带月明'写秋扇之皎洁,以'讵障声'状罗扇之通透,体物浏亮中自含情致,的是王勃《咏风》后又一咏物佳作。"

当代学者叶嘉莹特别赏析诗中矛盾修辞:"'花芳不满面'五字最耐寻味。扇面绘花,本当芬芳扑面,诗人却道'不满',既写实——画花自然无真香;又传神——暗喻持扇者欲近还远的含蓄情态。这种'隔'与'不隔'之间的张力,正是唐诗艺术的高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