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拾遗
王屋山岚霭间,唐高宗仪凤年间,东方虬以左史之职随驾东都,于王屋山支脉构亭雅集。此地在洛阳西北二百里,层峦如青莲倒开,相传为轩辕黄帝访道之所,司马承祯《上清天宫地府经》称其"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宫",故得名王屋。
亭成之日正值孟夏,虬邀集修文馆诸学士同游。据《唐六典》载,当时"群公"应包含宋之问、杜审言等宫廷诗人。唐人构亭讲究"因山借势",此亭选址暗合《园冶》"亭台突池沼而参差"之法——背倚苍崖如屏,前临曲溪似练,榭柱皆用剡中楩楠,檐角悬着越窑青瓷风铃。
诗中"凿磴通蹊"实录当时工程。出土的唐代银鋌铭文显示,仪凤三年朝廷曾拨"东都土木钱"三百贯,用于王屋山道观修缮。虬在《群公集序》残卷中自述:"斫石为磴凡十二级,引天坛峰雪水经铜龙首注沼"。所谓"弋林""钓渚",实为模仿长安曲江的微型景观,反映武周时期贵族园林"移天缩地"的审美趣味。
"题柳""荫桐"二句别有深意。敦煌遗书P.3723号卷子背有当时同游者和诗:"桐枝待凤仪",暗指武则天称帝前夕"凤集上阳宫"的祥瑞。虬此作虽多绮丽之词,然"临风听楚鸡"句,或寄托着对《诗经·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化用,透露出士人在政权更迭中的微妙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