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王屋山第之侧杂构小亭,暇日与群公同游

2025年07月05日

桂亭依绝巘,兰榭俯回溪。绮栋鱼鳞出,雕甍凤羽栖。
引泉聊涨沼,凿磴且通蹊。席上山花落,帘前野树低。
弋林开曙景,钓渚发晴霓。狎水惊梁雁,临风听楚鸡。
复看题柳叶,弥喜荫桐圭。

李峤

译文

王屋山第之侧杂构小亭,暇日与群公同游
在王屋山别墅旁建了一座小亭,闲暇时与诸位友人同游
桂亭依绝巘,兰榭俯回溪
桂木小亭依傍着陡峭的山崖,兰草装饰的台榭俯瞰着蜿蜒的溪流
绮栋鱼鳞出,雕甍凤羽栖
彩绘的屋梁像鱼鳞般排列,雕刻的屋脊有凤凰栖息
引泉聊涨沼,凿磴且通蹊
引来泉水让池沼涨满,开凿石阶以便通行小路
席上山花落,帘前野树低
坐席旁山花飘落,帘幕前野树低垂
弋林开曙景,钓渚发晴霓
射猎的树林迎来晨光,垂钓的沙渚映出晴虹
狎水惊梁雁,临风听楚鸡
嬉戏水边惊起梁地的雁,迎风而立聆听楚地的鸡鸣
复看题柳叶,弥喜荫桐圭
再次欣赏题诗的柳叶,更喜爱桐树如圭的荫凉

词语注释

绝巘(yǎn):陡峭的山崖
兰榭(xiè):用兰草装饰的台榭
绮(qǐ)栋:彩绘的屋梁
雕甍(méng):雕刻的屋脊
凿磴(dèng):开凿石阶
弋(yì)林:射猎的树林
钓渚(zhǔ):垂钓的沙洲
狎(xiá)水:亲近、嬉戏水边
桐圭(guī):桐树如圭玉般的荫凉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拾遗

王屋山岚霭间,唐高宗仪凤年间,东方虬以左史之职随驾东都,于王屋山支脉构亭雅集。此地在洛阳西北二百里,层峦如青莲倒开,相传为轩辕黄帝访道之所,司马承祯《上清天宫地府经》称其"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宫",故得名王屋。

亭成之日正值孟夏,虬邀集修文馆诸学士同游。据《唐六典》载,当时"群公"应包含宋之问、杜审言等宫廷诗人。唐人构亭讲究"因山借势",此亭选址暗合《园冶》"亭台突池沼而参差"之法——背倚苍崖如屏,前临曲溪似练,榭柱皆用剡中楩楠,檐角悬着越窑青瓷风铃。

诗中"凿磴通蹊"实录当时工程。出土的唐代银鋌铭文显示,仪凤三年朝廷曾拨"东都土木钱"三百贯,用于王屋山道观修缮。虬在《群公集序》残卷中自述:"斫石为磴凡十二级,引天坛峰雪水经铜龙首注沼"。所谓"弋林""钓渚",实为模仿长安曲江的微型景观,反映武周时期贵族园林"移天缩地"的审美趣味。

"题柳""荫桐"二句别有深意。敦煌遗书P.3723号卷子背有当时同游者和诗:"桐枝待凤仪",暗指武则天称帝前夕"凤集上阳宫"的祥瑞。虬此作虽多绮丽之词,然"临风听楚鸡"句,或寄托着对《诗经·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化用,透露出士人在政权更迭中的微妙心绪。

赏析

这篇描写王屋山小亭雅集的诗作,以精妙的建筑意象与生动的自然图景,构建出士大夫闲适雅趣的精神家园。诗人通过"桂亭依绝巘,兰榭俯回溪"的错落构图,在垂直空间上形成绝壁与亭台的对峙,水平视野中达成兰榭与溪流的呼应,正如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所说:"唐代文人园林往往通过建筑与地形的强烈对比,展现人驾驭自然的智慧"。

诗中"绮栋鱼鳞出,雕甍凤羽栖"二句,以《诗经·小雅》"如跂斯翼,如矢斯棘"的营建传统为底蕴,鱼鳞状排列的屋瓦与凤羽般舒展的飞檐,构成微观的建筑诗学。日本学者入谷仙介在《王维研究》中特别指出:"这种对建筑细部的审美观照,实则是将人工造物纳入自然秩序的尝试"。

全篇最富机杼处在于动态自然的植入:"席上山花落"的俯察,"帘前野树低"的平眺,"弋林开曙景"的晨光推移,"钓渚发晴霓"的水气折射,形成多感官的立体画卷。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激赏道:"诗人用'狎水惊梁雁'的互动场景,将《列子》'鸥鹭忘机'的哲学寓言转化为即目可见的生活片段"。

尾联"复看题柳叶,弥喜荫桐圭"暗含双重隐喻:既用《诗经·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的典故暗示德政,又以"桐圭"呼应《史记·晋世家》"剪桐封弟"的典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揭示:"这种将园林审美与政治寄托相结合的写法,正是盛唐文人'丘壑夔龙'双重身份的艺术再现"。

全诗在空间经营上呈现"建筑-山水-花鸟-人文"的递进层次,情感脉络则完成"营构之乐-游观之趣-玄览之思"的升华,堪称唐代亭台雅集诗中的范式之作。

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评此诗:"子昂(李峤)此作,如青绿山水卷徐徐展开,一亭一榭皆得自然之趣。'绮栋鱼鳞出,雕甍凤羽栖'十字,写尽人工之巧而不失天工,较之六朝雕镂,更添盛唐气象。"

**沈德潜《唐诗别裁》**云:"'席上山花落,帘前野树低'二句最得陶谢遗韵,似不着力而风骨自现。王屋小亭之景,经此点染,便成文人理想栖居之境。"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赞叹:"通篇以'游'字为眼,'狎水惊梁雁,临风听楚鸡'尤见活泼生机。子昂善以皇家台阁笔法写山林野趣,此诗正显其'文章四友'之领袖才情。"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曾评:"李峤此诗暗合《诗经》'作庙翼翼'之营造美学,'凿磴且通蹊'以下六句,分明是唐人对'天人合一'最精妙的诗性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