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征棹三江暮,连樯万里回。相乌风际转,画鹢浪前开。
羽客乘霞至,仙人弄月来。何当同傅说,特展巨川材。

李峤

译文

征棹三江暮
黄昏时分,行船在三江之上
连樯万里回
连绵的船桅仿佛从万里之外归来
相乌风际转
船上的风向标在风中转动
画鹢浪前开
绘有鹢鸟的船头破浪前行
羽客乘霞至
仙人乘着彩霞降临
仙人弄月来
仙人在月光下嬉戏而来
何当同傅说
何时能像傅说一样
特展巨川材
施展治理大河的才能

词语注释

征棹(zhēng zhào):远行的船
连樯(lián qiáng):连绵的船桅
相乌(xiāng wū):古代船上测风向的装置,类似风向标
画鹢(huà yì):船头画有鹢鸟的船,鹢是一种水鸟
羽客(yǔ kè):仙人
傅说(fù yuè):商朝贤相,传说他曾在傅岩从事版筑劳动,后被商王武丁任用为相

创作背景

碧波千载间,曾有一叶诗舟自盛唐的烟水中缓缓驶来。开元年间,张说以宰相之尊执掌文坛牛耳,这首《和朱使欣道峡似巫山之作》便诞生于他巡视南方水系的舟车劳顿之际。三江暮色里,连樯万里的壮阔景象,恰似大唐帝国贯通南北的漕运血脉,而"相乌"(测风仪)与"画鹢"(龙舟)的意象,暗合着当时舟楫技术的精妙——正如《唐六典》所载,水部郎中掌天下舟船之政,官舫民舟皆饰以鹢首,以镇水怪。

诗人独坐舟中,见羽客仙人翩然而至,实是巴蜀巫峡的云雾触发的神思。唐人尚道,玄宗更以老子后裔自居,故"乘霞弄月"之语,既是对《楚辞·远游》的化用,亦折射着开元盛世弥漫的道教风气。末句以殷商傅说自比,暗藏张说改革文风的抱负——这位"燕许大手笔"正如《旧唐书》所言,欲以"巨川材"之姿,在初唐四杰与盛唐李杜间架起承前启后的诗赋长桥。

舷窗外,历史的长河正奔涌向开元十五年的某个黄昏。漕船载着江淮粟米北去,商船捎来波斯琉璃,而张说的诗舟,则载着六朝骈俪向盛唐气象的华丽转身,在律诗尚未完全定型的水面上,划出一道优美的弧光。

赏析

一叶扁舟在暮色中划开三江涟漪,樯橹相连的船队正从万里之外归来。这开篇两句以"征棹""连樯"的壮阔意象,构筑出恢弘的时空画卷。学者叶嘉莹曾评点此联:"'暮'字点染苍茫,'万里'拓展辽远,二十字间竟有吞吐山河之气概"。

"相乌风际转,画鹢浪前开"二句,将视线聚焦于舟楫细节。相风乌在桅顶随风转动,彩绘的鹢首劈波斩浪。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指出:"此处以'转'显灵动,用'开'见力度,物象选取极具唐宋船舶特征,堪称'诗中画'的典范"。风鸟与浪花的动态呼应,暗喻着航行者与自然之力的博弈。

忽而笔锋陡转,羽衣仙人乘霞而至,弄月凌波而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分析道:"'羽客''仙人'的介入,使实景顿生缥缈仙气,这种由实入虚的手法,正是盛唐诗歌'气象浑成'的典型表现"。传说傅说曾乘舟济世,尾联"何当同傅说"的用典,据《唐诗鉴赏辞典》解释:"既暗合舟楫之象,又寄寓了诗人渴望如贤相傅说般匡扶社稷的政治理想"。

全诗以舟为眼,层层推展。从暮江实景到仙幻之境,最终落于巨川济世的襟怀。北京大学教授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盛赞:"此诗完美演绎了唐人'即物达情'的创作范式,寻常舟楫中可见天地,微波细浪里能观古今"。那摇曳的舟影,终究化作了承载文人理想的精神方舟,在历史长河中永续航行。

点评

此篇《诗词舟》如一幅流动的云烟画卷,笔墨间尽显盛唐气象。明代诗评家钟惺于《唐诗归》中赞曰:"五联皆作势语,而'相乌风际转,画鹢浪前开'二句尤得动静相生之妙,帆影天光,尽在尺幅。"

"征棹三江暮"起笔即见苍茫,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发端十字已摄远神,暮色连樯,直将万里江声收入樽前。"其时空交叠处,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云:"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

至若"羽客乘霞至,仙人弄月来"一联,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叹赏:"化用《楚辞》霓裳之想而不着痕迹,使舟楫凌虚,顿生羽化登仙之致。"而尾联傅说典故,钱锺书先生《谈艺录》独有会心:"巨川材三字最见格局,非止咏舟,实寄匡时之志,此子昂所谓'骨气端翔,音情顿挫'者也。"

全诗如吴汝纶《桐城先生评点唐诗》所论:"前半状物如在目前,后半托兴渺涉云外,得骚人比兴之旨。结句振起,犹见陈子昂《感遇》遗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