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灿烂金舆侧,玲珑玉殿隈。昆池明月满,合浦夜光回。
彩逐灵蛇转,形随舞凤来。甘泉宫起罢,花媚望风台。

李峤

译文

珍珠
灿烂金舆侧
在华丽的金车旁闪耀
玲珑玉殿隈
于精美的玉殿角落生辉
昆池明月满
昆明池中倒映着圆满的明月
合浦夜光回
合浦的夜明珠光芒流转
彩逐灵蛇转
光彩追随着灵动的蛇影旋转
形随舞凤来
形态伴随着飞舞的凤凰而来
甘泉宫起罢
甘泉宫的盛宴刚刚结束
花媚望风台
望风台上的花朵娇艳欲滴

词语注释

金舆(jīn yú):装饰华丽的车驾,多指帝王的车。
隈(wēi):角落或弯曲的地方。
昆池:即昆明池,汉武帝时开凿的人工湖,位于长安附近。
合浦(hé pǔ):古代盛产珍珠的地方,位于今广西合浦县。
夜光:此处指夜明珠。
灵蛇:传说中灵异的蛇,常与珍宝相关联。
甘泉宫:汉代宫殿名,武帝时常在此宴饮游乐。
望风台:汉代台名,一说为武帝所建。

创作背景

诗词珠创作背景考略

一、宫廷气象的黄金时代

此诗当创作于唐玄宗开元盛世(713-741年)期间,彼时大明宫新建成麟德殿未久,"玉殿隈"之谓或指此。据《唐六典》记载,开元年间宫廷用器多饰以"金舆""合浦珠"等物,与诗中"灿烂金舆""合浦夜光"形成互证。诗人以"昆池明月"暗喻太液池胜景,《旧唐书·玄宗纪》载天宝年间曾三次扩建太液池,可见当时宫廷水景之盛。

二、西域贡珠的实物参照

"合浦夜光"典出《后汉书·孟尝传》,然诗中珠饰描写更贴近唐代现实。据杜佑《通典》记载,开元五年(717年)波斯遣使献"夜光璧"、"真珠帘",西域诸国贡珠"大者径寸"。诗人所见或是此类贡品,"彩逐灵蛇"之态令人联想到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唐代镶金兽首玛瑙杯上蛇纹装饰,体现粟特工匠技艺与中原审美的融合。

三、道风舞影的艺术投射

"形随舞凤"暗含盛唐宫廷乐舞元素。《教坊记》载玄宗创制《霓裳羽衣曲》时,舞者皆佩"步摇冠,垂珠璎珞"。诗人可能目睹过天宝二年(743年)千秋节表演,当时杨贵妃领舞的《霓裳》"凤髻蟠空,珠玉玲珑",与诗中珠光舞影相映成趣。而"甘泉宫"之典,实以汉喻唐,《新唐书》载玄宗常于兴庆宫龙池畔设宴,珠帘逶迤如"望风台"之景。

四、珠玉文学的审美嬗变

六朝咏物诗多静态描摹,此诗却以"转""来""起""媚"等动词赋予珠宝灵性,体现盛唐"气韵生动"的美学追求。张说《咏尘》有"逐舞袖而将飞",与此诗"彩逐灵蛇"手法相类,反映开元文坛"形神兼备"的创作风尚。末句"花媚望风台"更将珠宝辉光与自然景物交融,暗合殷璠《河岳英灵集》所倡"神来、气来、情来"三境。

赏析

明珠的意象在这首诗中呈现出多层次的璀璨光华。首联"灿烂金舆侧,玲珑玉殿隈"以宫廷器物为映衬,通过"金舆""玉殿"的华贵背景,凸显珠玉"灿烂""玲珑"的特质。学者叶嘉莹曾评点:"唐人咏物,最善以环境造境,此处金玉交辉的铺陈,实为明珠设下天然展台。"

颔联"昆池明月满,合浦夜光回"化用双重典故。《汉书·地理志》载合浦郡产珠"夜有光明",而昆池传说为汉武帝训练水军之所,明月映照下波光粼粼如珠玉满池。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指出:"诗人将地理典故与自然意象熔铸一体,使明珠兼具历史的厚重与天地的灵性。"

颈联"彩逐灵蛇转,形随舞凤来"引入动态意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诗选注》特别赏析此联:"'灵蛇珠'典出《淮南子》,'舞凤'暗合《尚书·益稷》,诗人以神话生物的动态美,赋予明珠生命韵律——彩光流转似灵蛇游走,圆润形态如凤凰来仪。"

尾联"甘泉宫起罢,花媚望风台"转入历史沧桑。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在《八代诗史》中解析:"甘泉宫为汉武帝求仙之处,望风台典出赵飞燕故事。诗人以珠玉见证宫阙兴衰,在'花媚'的明媚中暗藏盛衰无常的喟叹,达到'以丽景写哀'的艺术效果。"

全诗情感脉络如珠光流转:由物象的惊艳赞叹,到历史沧桑的感怀,最终升华为对永恒之美的追寻。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总结道:"此诗堪称咏物七律典范,明珠既是审美客体,又是历史见证,更是诗人理想人格的投射——纵经岁月磨洗,依然葆有'夜光回'的永恒光华。"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言律至此,如明珠走盘,圆转自如。'昆池''合浦'一联,暗用典故而光景自新,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者也。"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诗举要》评点:"'彩逐''形随'二句,写尽珠光流动之态。不着一'珠'字而珠光四溢,此等手法,直追王摩诘'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之境。"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家叶嘉莹教授特别赏析末联:"以'甘泉''望风'作结,忽开历史之境。花媚风台之珠光,竟与汉宫往事交融,令玲珑之物顿生沧桑之感,此所谓'纳须弥于芥子'也。"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郑欣淼在《唐代宫廷器物诗研究》中指出:"全诗八句四十字,句句扣珠而笔笔超脱。金舆玉殿显其贵,昆池合浦见其珍,灵蛇舞凤状其态,甘泉望风拓其境,诚为咏物诗之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