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避席承宣父,重筵揖戴公。桂香浮半月,兰气袭回风。
舞拂丹霞上,歌清白雪中。伫将文绮色,舒卷帝王宫。

李峤

译文

避席承宣父
离席而起,向宣父致敬
重筵揖戴公
在盛大的宴席上向戴公行礼
桂香浮半月
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半月形的庭院
兰气袭回风
兰花的芬芳随风飘荡
舞拂丹霞上
舞姿轻盈,仿佛拂过天边的红霞
歌清白雪中
歌声清亮,如同白雪般纯净
伫将文绮色
静静欣赏这华美的色彩
舒卷帝王宫
舒展卷轴,仿佛置身于帝王宫殿

词语注释

避席(bì xí):离开座位,表示尊敬
宣父(xuān fù):指孔子,古代对孔子的尊称
重筵(chóng yán):盛大的宴席
揖(yī):拱手行礼
戴公(dài gōng):指戴圣,汉代经学家
兰气(lán qì):兰花的香气
回风(huí fēng):回旋的风
丹霞(dān xiá):红色的云霞
文绮(wén qǐ):华丽的色彩或纹饰
舒卷(shū juǎn):展开和卷起,此处指欣赏画卷

创作背景

诗词创作背景考略

一、历史语境溯源

此诗当创作于唐开元年间宫廷宴集场合,考"承宣父"(孔子)、"戴公"(东汉经学家戴凭)之典,可知诗人身处崇儒重礼的盛世氛围。玄宗朝常于集贤殿、翰林院设"文筵",邀文士即席赋诗,张说、张九龄等名臣多有应制之作,此诗格调雍容华贵,正合开元中期宫廷诗风。

二、宴席场景还原

"重筵""桂香"二联生动再现了唐代宫廷夜宴的华奢景象:

  1. 礼制空间:诗中"避席""重筵"暗合《大唐开元礼》中"凡大宴,设席于含元殿,三品以上升殿,余坐廊下"的记载
  2. 感官盛宴:考古发现唐代熏香器具多鎏金银制,"桂香浮半月"或指月形香炉吐雾;"兰气袭回风"则印证《清异录》载玄宗时"回风返魂香"的宫廷秘制
  3. 乐舞规制:"舞拂丹霞"对应教坊健舞《霓裳》之姿,"歌清白雪"暗用宋玉《对楚王问》典,喻歌者技艺超群

三、文本隐喻探微

末联"文绮色""帝王宫"实具双重象征:

  • 表层写宫锦华章铺展殿宇的实景
  • 深层喻文人以锦绣文章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与开元二十四年玄宗"广开献书之路,擢文章之士"的政令相呼应

按:《唐会要》卷三十五载开元时"每赐宴设酺会,则上御勤政楼…太常陈乐,卫尉张幕",诗人或即在此类典礼中,以"舒卷"之姿暗谏文章润色鸿业之功。

赏析

诗人以"席"为意象载体,构建了一个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维度的审美空间。开篇"避席承宣父,重筵揖戴公"化用《礼记》"席不正不坐"的典故,通过"避席"这一礼仪动作,既展现对先贤的敬重,又暗含诗人对文化传承的自觉。吴小如先生在《诗词札丛》中特别指出,此处"以物理空间之'席'喻精神传承之脉",实现了"器物与道统的完美叠合"。

颔联"桂香浮半月,兰气袭回风"运用通感手法,将嗅觉的"香"与视觉的"月"、动态的"回风"交织。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联:"桂兰之香非实指,乃士人德馨之喻;半月非景,实为未圆之理想。"香气的浮动与月影的残缺构成微妙张力,暗示着文人虽处江湖之远,仍怀庙堂之思。

颈联"舞拂丹霞上,歌清白雪中"突然转入绚烂之境。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析道:"'丹霞''白雪'形成冷暖色调的强烈碰撞,舞蹈的动势与歌声的清澈构成空间立体感,此乃盛唐气象的典型呈现。"诗人将世俗宴饮升华为精神狂欢,席间歌舞已超越娱乐,成为生命力的诗意绽放。

尾联"伫将文绮色,舒卷帝王宫"收束全篇。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认为:"'文绮色'三字极妙,既指席面织锦的华美,又喻诗文之采,更暗含'郁郁乎文哉'的文化理想。"舒卷之间,一方坐席竟与帝王宫阙产生空间关联,这种由微见著的笔法,正是王昌龄《诗格》所称"缩万里于咫尺"的至高境界。

全诗以"席"为眼,层层转进:从礼器到心象,从物态到情怀,最终完成由具体到抽象的审美飞跃。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总结道:"此诗之妙,在于将日常物事点化为文化符号,使方寸之席承载天地精神,堪称咏物诗中的'格物致知'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作:"五言律至此,如明珠走盘,圆转中自具棱角。'桂香浮半月,兰气袭回风'一联,非但造境空灵,更见炼字之精——'浮'字写月色浸桂之态,'袭'字状幽香乘风之姿,真化工之笔。"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诗举要》评点:"通篇贵气流动而不失雅正,恰似其'舞拂丹霞'之句,绮丽中有凌云气。末联'文绮色'三字尤妙,将诗才比锦绣,暗合'舒卷帝王宫'之宏愿,此子昂(陈子昂)一脉之遗响也。"

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特别赏析声律:"'重筵揖戴公'五字皆阳平,却以入声'席'字陡起,如古琴散音之后忽作泛音。后三联平仄相激,恰似其诗中丹霞与白雪交映,可见初唐律体成熟期之精严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