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瑞雪惊千里,同云暗九霄。地疑明月夜,山似白云朝。
逐舞花光动,临歌扇影飘。大周天阙路,今日海神朝。

李峤

译文

瑞雪惊千里
祥瑞的雪景绵延千里,令人惊叹
同云暗九霄
浓云密布,遮蔽了九重天际
地疑明月夜
大地银装素裹,恍如明月映照的夜晚
山似白云朝
山峦披雪,宛如白云缭绕的清晨
逐舞花光动
雪花随风舞动,如花瓣闪烁摇曳
临歌扇影飘
似歌女执扇翩跹,倩影轻盈飘荡
大周天阙路
通往大周皇宫的庄严之路
今日海神朝
今日如海神朝觐般圣洁辉煌

词语注释

同云(tóng yún):密布均匀的云,常预示降雪
九霄(jiǔ xiāo):天之极高处,泛指天空
天阙(tiān què):天帝宫阙,此处指皇宫
海神朝(hǎi shén cháo):典出《楚辞》,形容雪势如海神朝觐般盛大庄严

创作背景

雪落神都,万象皑皑。此诗传为李峤所作,时值武周王朝(690-705年)鼎盛之际,洛阳城中正酝酿着一场融合政治神话与自然奇观的盛大雪事。

史载则天女皇崇佛重谶,每以天象附会政令。诗中"大周天阙路"暗合当时洛阳宫城"天门街"之制,《唐两京城坊考》有载:每逢元日,百官需着朝服踏雪朝贺,雪映朱紫,恍若琼林。而"海神朝"之句,或指武周时期频现的祥瑞奏报——《资治通鉴》载长寿元年(692年)冬,百官曾以"洛水瑞雪"为贺,女皇遂改元"万岁登封"。

诗人以"同云暗九霄"起笔,实化用《诗经·小雅》"上天同云,雨雪雰雰"古意,却将周代农事祈盼转为帝国气象书写。"逐舞""临歌"二联,恰似《旧唐书·礼仪志》所载宫中雪日设"打毬之戏"、"奏《万岁乐》"的华彩片段。那"地疑明月夜"的澄澈,正是唐人铜镜上常见的"赏雪图"纹样,在敦煌壁画《维摩诘经变》的雪景山水间犹可见其神韵。

这场穿越《初学记》与《全唐诗》的雪,终究落在大周王朝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叙事里。当诗人以六朝咏物之笔,写就"山似白云朝"的雄浑时,九鼎之城的积雪,早已成为权力美学的晶莹注脚。

赏析

雪,在这首诗中不仅是自然景象,更被赋予了神话般的瑰丽与王朝的威仪。开篇"瑞雪惊千里,同云暗九霄"以雷霆之势展开画卷,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评此句"有龙跳天门之势","惊"字将雪的席卷之势拟作神迹,而"同云"典出《诗经·小雅》"上天同云,雨雪雰雰",暗喻雪意浩荡如天威降临。

诗人巧妙运用空间转换营造多维雪境。地上"明月夜"与山中"白云朝"形成时空折叠,清代诗评家沈德潜盛赞此联"以光影写雪魄,得象外之趣"。月光映雪的澄澈与晨雪覆山的朦胧,在虚实交错间展现雪的万千仪态。"逐舞""临歌"二句更将雪拟作霓裳羽衣的仙子,唐代诗论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如将白云,清风与归"的飘逸之境在此得到印证。

结尾"大周天阙路,今日海神朝"将雪景升华至政治隐喻。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诗集传》中解读此句:"以雪为瑞征,喻四海来朝"。纷扬的雪花化作朝觐的海神,既呼应《山海经》中冬神禺强的传说,又暗合武则天时期"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气象。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诗人将自然现象与政治祥瑞熔铸一体,展现出宫廷文学特有的富丽堂皇。"

全诗以雪为经纬,交织出三个审美层次:前两联写雪的物理形态,中两联绘雪的精神意象,末联升华雪的政治象征。这种递进式结构,恰如南朝文论家刘勰所言"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在晶莹的雪花里,我们既看到六朝咏物诗的精细笔法,又触摸到初唐宫廷诗的宏大气象,更窥见那个自信昂扬的时代精神如何在诗人的笔端凝结成永恒的艺术结晶。

点评

雪,这一自然界的精灵,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此诗以"瑞雪惊千里"开篇,气势磅礴,如明代诗评家钟惺所言:"'惊'字用得妙,雪之气势,人之惊叹,皆在其中矣。"

"地疑明月夜,山似白云朝"一联,虚实相生,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道:"以雪喻月,以山拟云,非写景之工,实乃心境之澄明。"

下阕"逐舞花光动,临歌扇影飘",将雪的姿态描绘得灵动飘逸。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赞:"咏物之词,贵在传神。此二句得雪之魂,非画工之笔所能及。"

末句"大周天阙路,今日海神朝",气象恢弘,暗含颂圣之意。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点评:"结句陡然拔高,将雪景与天阙相连,既见笔力雄健,又得含蓄深远之致。"

全诗写雪而不囿于雪,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总评此诗:"咏雪之作,至唐已极。此篇独辟蹊径,以皇家气象入诗,雪之精神与人之气度,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