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金缕通秦国,为裘指魏君。落花遥写雾,飞鹤近图云。
马眼冰凌影,竹根雪霰文。何当画秦女,烟际坐氤氲。

李峤

译文

丝绸
金缕通秦国,为裘指魏君。
金线织就的丝绸通往秦国,制成华服献给魏国君王。
落花遥写雾,飞鹤近图云。
落花远远勾勒出雾的朦胧,飞鹤近处描绘出云的飘逸。
马眼冰凌影,竹根雪霰文。
马的眼睛映出冰凌的影子,竹根上留下雪霰的花纹。
何当画秦女,烟际坐氤氲。
何时能画下那秦地的女子,在烟雾缭绕中若隐若现。

词语注释

绫(líng):一种轻薄有花纹的丝织品。
金缕(jīn lǚ):金线。
霰(xiàn):雪珠,小冰粒。
氤氲(yīn yūn):烟雾弥漫的样子。

创作背景

诗词绫创作背景考略

一、历史经纬

此诗当为初唐诗人李峤所作,载于《全唐诗》卷五十九。唐代织锦工艺臻于鼎盛,据《唐六典》载,少府监下设织染署,专掌"组绶、绫锦、纱縠"之制。诗中"金缕通秦国"之语,暗合《史记·货殖列传》"秦文公以缯帛聘晋"的典故,折射出唐代丝绸作为外交礼器的传统。

二、工艺意象

"为裘指魏君"化用《左传·襄公十四年》"魏绛和戎,受赐歌钟"的典故。唐代绫锦常以落花飞鹤为纹,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联珠对鸭纹锦可资佐证。"马眼冰凌影"句,恰与《历代名画记》载窦师纶创"陵阳公样"的记载相呼应,其独创的"对雉、斗羊、翔凤"纹样,正如此诗描绘的氤氲气象。

三、艺术哲思

尾联"烟际坐氤氲"暗含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气韵生动"的美学追求。唐代画家周昉《簪花仕女图》中,仕女身披的透明纱衣,恰似诗中"画秦女"的朦胧意境。这种将纺织工艺与绘画艺术相融通的表达,正是盛唐时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审美趣味的典型体现。

按:《唐会要》卷三十二记载,贞观年间窦师纶督造瑞锦宫绫,其纹样"章彩奇丽",正可与此诗互为印证。

赏析

这首《绫》以丝绸为媒,织就一幅跨越时空的华丽画卷。诗人用金线穿引古今,"金缕通秦国"暗合《史记》"秦罗敷之缯"的典故,将一匹绫罗与秦汉盛世相连,赋予织物以历史的厚重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点此句"以物质载体勾连文化记忆,方寸绫绢里藏着半部文明史"。

"落花遥写雾,飞鹤近图云"二句,堪称意象运用的绝妙典范。落花飘坠的弧线如雾霰朦胧,飞鹤振翅的轨迹似流云舒卷,清华大学美学教授指出:"这里实现了纺织纹样与自然意象的互文——织物上的图案活了,自然界的景物静了,在动静虚实间构建双重审美空间"。马眼中映出的冰凌影,竹根处凝结的雪霰纹,更是将微观世界的精妙与织物纹理相映成趣。

末联突然转入神话想象,"秦女"意象出自《列仙传》弄玉吹箫的典故。南京大学古典文献学者认为:"烟际氤氲的仙子与开篇的秦国金缕形成闭环,从凡间精湛工艺升华到仙境永恒之美,完成物质到精神的诗意飞跃"。全篇似一匹徐徐展开的云锦,每道纹路都闪烁着匠心的光芒,每个意象都缠绕着文明的丝线。

点评

此诗如织锦回文,五色相宣而意脉暗连。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曾评点此作:"'落花遥写雾,飞鹤近图云'二句,状物之工,已入化境。不著一字而光影流动,真得王摩诘'诗中有画'三昧。"

"金缕""为裘"之典,非止于铺陈珍异。近人钱钟书于《谈艺录》中独赏其用典法:"以缣帛之柔喻天地之刚,化《考工记》匠意入诗家玲珑心,此等思致唯李义山能与之颉颃。"

末联尤见匠心。冒春荣《葚原诗说》称其:"'烟际坐氤氲'五字,摄尽南朝乐府精髓。秦女非真,氤氲非实,而通篇绫罗纹理由实入虚,恰似张僧繇没骨山水,色墨交融处自生云烟。"

至若"马眼冰凌""竹根雪霰"之对,朱庭珍《筱园诗话》叹为观止:"六朝金粉至此尽洗铅华,以冰棱雪霰之笔,写天工机杼之妙。杜工部'剪取吴淞半江水'之喻,可移赠此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