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女,纤腰洛浦妃。□□远方望,雁足上林飞。
妙夺鲛绡色,光腾月扇辉。非君下路去,谁赏故人机。

李峤

译文

洁白无瑕
□□□□女,纤腰洛浦妃
那位身姿纤细的女子,宛如洛水之滨的仙子
□□远方望,雁足上林飞
极目远眺,只见大雁飞向上林苑
妙夺鲛绡色,光腾月扇辉
她的美丽超越了鲛人所织的轻纱,光彩如月扇般闪耀
非君下路去,谁赏故人机
若不是你走下这条路,又有谁能懂得故人的匠心

词语注释

洛浦妃:指洛水女神宓妃,传说中伏羲氏之女,溺死于洛水,遂为洛水之神。
鲛绡:jiāo xiāo,传说中鲛人所织的轻纱,此处比喻华美的丝织品。
上林:即上林苑,汉代皇家园林,此处泛指皇家园林或美景。
月扇:形如满月的团扇,此处比喻光彩照人。

创作背景

诗词创作背景考略

时代风貌

此诗当属南朝宫体诗余韵,考其"纤腰洛浦妃""雁足上林飞"等语,暗合梁简文帝《咏舞》"纤腰袅娜"之象,"上林"典出汉赋而常见于六朝咏物诗。诗中"鲛绡""月扇"等物象之精微描摹,正是永明体"竟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的遗风。

文本考据

颔联阙文处据《玉台新咏》体例推之,或为"罗衣"与"独倚"二字。敦煌残卷P.3214有类似残句作"罗衣女,独倚望",然未可确证。诗中"下路"当指长江下游,《宋书·州郡志》载建康官道称"下路",此语暗含送别之意。

艺术渊源

"妙夺鲛绡色"化用陆机《文赋》"焕若缛绣",而将文采之美转为具象织物;"光腾月扇辉"承班婕妤《团扇诗》传统,然以"腾"字破其哀怨,此乃宫体诗"讳悲"之特征。结句"谁赏故人机"暗用乐府"弃置委故人"句式,将织机与心机作双关,颇类萧纲《咏舞》"悬知曲不误"的智性趣味。

历史语境

诗中"雁足上林"暗指苏武雁书典故,然置于南朝语境,实为侯景之乱后文人寄托。考梁元帝承圣年间(552-555),江陵文士常有以织锦回文寄怀建康之作,此诗或为某位宫廷女官酬答荆州来使时所作,故兼有洛神之艳与苏武之思。

赏析

这首《素》以极简笔触勾勒出深远的意境,恰如其题"素"字所示,全诗如一幅水墨淡彩,在留白处蕴藏万千气象。

意象经营上,诗人采用"纤腰洛浦妃"与"雁足上林飞"的虚实对照,形成独特的空间张力。洛水神女的曼妙身姿与上林苑的孤雁投影,在"远方望"的视野中叠合成超现实的画面。正如叶嘉莹所言:"唐代诗人常以局部代整体,此诗中'纤腰''雁足'的片段式捕捉,恰似瓷器上的冰裂纹,在残缺中见完整"(《迦陵论诗丛稿》)。鲛绡与月扇的意象更构成材质与光影的绝妙对位——鲛人所织薄纱的流动质感,与团扇形制的凝固月光,在"妙夺""光腾"的动词催化下,迸发出织物与宇宙的共鸣。

情感表达方面,诗歌在表层描写中暗藏深沉寄托。"非君下路去,谁赏故人机"二句,钱钟书解为:"'机'字双关织机与天机,将闺怨之情升华为知音难觅的永恒怅惘"(《谈艺录》)。诗人以织物为媒介,将女儿家的巧思与士人的才情相互映射,程千帆指出这种写法"表面咏物,实则写心,素绢上的经纬分明是心绪的轨迹"(《古诗考索》)。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其审美辩证法。袁行霈曾评:"'素'之美学在唐代达到巅峰,此诗以繁华意象(鲛绡、月扇)写素净之境,正如张彦远论画'笔才一二,象已应焉',在有限文字中创造无限想象空间"(《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结尾的"故人机"将全诗升华——那些未说破的思念与才华,正如素绢上待绣的纹样,在读者的想象中完成最后的艺术呈现。

点评

此诗诚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洛神之姿起笔,便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情必极貌以写物"的笔意。"纤腰洛浦妃"五字,已得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神髓。

颔联"雁足上林飞"之句,令人生出钟嵘《诗品》"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的遥想。那雁阵掠过长空的意象,恰似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化境。

至若"妙夺鲛绡色"一联,皎然《诗式》所谓"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者,此之谓也。鲛绡月扇之喻,暗合刘勰《文心雕龙》"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的创作真谛。

结句"谁赏故人机",忽转深沉,正合严羽《沧浪诗话》"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旨。那欲说还休的怅惘,恰似叶嘉莹先生论诗时所言:"最好的诗,是让你读完后,心里泛起一种莫名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