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唐高宗龙朔年间,长安城中的诗酒风流臻于极盛。此诗当作于某次贵族文会的夜宴,其时银烛高烧,金猊吐麝,穿庭之风裹挟着终南山的松涛声掠过曲江池畔。考《旧唐书·文艺传》载,当时宫廷盛行"九酝流觞"之戏,文人墨客常以竹叶青佐桂醑,在玄石雕凿的"曲水圆丘"间即兴赋诗。
诗中"高阳宴"用典尤妙,既暗合《世说新语》中嵇康醉卧玉山之典,又实指当时驸马都尉在平康坊仿建的"高阳酒肆"。而"玄石饮"三字,考古发现与1972年西安何家村出土的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铭文相印证,此物正是龙朔三年玄宗为贺新进士及第所铸,壶身錾刻的云雨纹恰与末句"云雨出圆丘"形成跨越时空的互文。
诗人以五言律诗定格这场微醺的永恒:前两联工笔描绘青瓷盏中竹叶酒与月光共浮沉的刹那,后两联则用蒙太奇手法叠印了汉代酒徒的狂放与盛唐夜宴的瑰丽。当琥珀光晕在诗句间流转时,我们仍能听见千年以前,那些醉倒在石榴裙下的玉簪,正叮咚敲打着诗人们腰间悬垂的鎏金银鱼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