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宝剑篇

2025年07月05日

吴山开,越溪涸,三金合冶成宝锷。淬绿水,鉴红云,
五采焰起光氛氲。背上铭为万年字,胸前点作七星文。
龟甲参差白虹色,辘轳宛转黄金饰。骇犀中断宁方利,
骏马群騑未拟直。风霜凛凛匣上清,精气遥遥斗间明。
避灾朝穿晋帝屋,逃乱夜入楚王城。一朝运偶逢大仙,
虎吼龙鸣腾上天。东皇提升紫微座,西皇佩下赤城田。
承平久息干戈事,侥幸得充文武备。除灾避患宜君王,
益寿延龄后天地。

李峤

译文

吴山开,越溪涸,三金合冶成宝锷。
吴山裂开,越溪干涸,三种金属熔铸成宝剑的锋芒。
淬绿水,鉴红云,五采焰起光氛氲。
在绿水中淬火,映照红云,五彩火焰升腾光芒绚烂。
背上铭为万年字,胸前点作七星文。
剑背刻着永恒的铭文,剑身点缀着北斗七星的纹饰。
龟甲参差白虹色,辘轳宛转黄金饰。
龟甲般的纹路如白虹交错,剑柄缠绕着黄金装饰。
骇犀中断宁方利,骏马群騑未拟直。
斩断犀角锋利无比,骏马成群也难以匹敌它的刚直。
风霜凛凛匣上清,精气遥遥斗间明。
风霜凛冽剑匣清冷,剑气遥遥与星辰辉映。
避灾朝穿晋帝屋,逃乱夜入楚王城。
为避灾祸曾穿越晋帝的宫殿,为逃战乱夜入楚王的城池。
一朝运偶逢大仙,虎吼龙鸣腾上天。
某日机缘遇到仙人,如虎啸龙吟飞升天际。
东皇提升紫微座,西皇佩下赤城田。
东皇将它供奉于紫微星宫,西皇佩戴它行走赤城山野。
承平久息干戈事,侥幸得充文武备。
太平岁月久无战事,有幸成为文武之备。
除灾避患宜君王,益寿延龄后天地。
为君王祛灾避祸,助其寿与天齐。

词语注释

宝锷(bǎo è):宝剑的刃锋。
氛氲(fēn yūn):形容光芒或烟气浓郁缭绕。
辘轳(lù lu):此处指剑柄上缠绕的装饰。
騑(fēi):马奔跑,此处指骏马。
紫微(zǐ wēi):星宿名,象征帝王居所。
赤城(chì chéng):山名,传说中仙人所居。

创作背景

诗词《宝剑篇》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诗诞生于初唐向盛唐过渡的贞观后期,时值大唐帝国经"贞观之治"后国力日盛,然边疆犹有突厥、高丽之患。诗中"承平久息干戈事"实为理想化表述,恰反映当时文人对于彻底太平的期盼。张说、郭震等文坛领袖常借咏剑抒怀,形成独特的"剑器诗"创作风潮。

文化渊源

  • 铸剑典故:开篇"吴山开,越溪涸"暗合干将莫邪传说,《吴越春秋》载"采五山之铁精,合六合之金英"的铸剑传统
  • 星象崇拜:"七星文"对应《晋书·天文志》北斗七星主兵事的记载,汉代《淮南子》已有"神龟负文"的甲胄崇拜
  • 道教元素:尾联"益寿延龄"折射唐代皇室尊崇道教的风尚,武则天时期曾改宝剑铭文为"天罡指"以应玄门之术

艺术手法

诗人采用"三金合冶"的递进式意象结构:

  1. 物质层:以"淬绿水,鉴红云"展现欧冶子淬火工艺
  2. 精神层:通过"风霜凛凛""精气遥遥"赋予剑器人格化特征
  3. 象征层:最终升华为"虎吼龙鸣腾上天"的王朝气象隐喻

政治隐喻

诗中"晋帝屋""楚王城"的典故暗含两层深意:

  • 表层写张华、雷焕掘狱得剑的《晋书》典故
  • 深层喻指武周代唐的特殊政局,时人常以"白虹贯日"解读天命转移

文学价值

此篇实为"七言歌行体"典范,将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的边塞气韵与江淹《铜剑赞》的器物美学相融合,其"五采焰起光氛氲"的绚烂笔法,直接影响后来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创作。

赏析

《宝剑篇》以瑰丽奇绝的想象构建了一个剑器通灵的神话世界。诗中"淬绿水,鉴红云"的锻造过程,暗合《越绝书》"以五山之精,六合之英"铸剑的典故,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描写"将物质冶炼提升为天地精华的凝聚"。宝剑"龟甲参差白虹色"的纹理,恰如《晋书·张华传》中剑气冲牛斗的具象化呈现,折射出唐人尚武精神中的神圣审美。

诗中意象群构成三重象征体系:其一为"风霜凛凛"的物理特性,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称此"以自然伟力铸就兵器魂魄";其二为"避灾朝穿晋帝屋"的社会功能,陈贻焮《唐诗论丛》认为这体现了"利器护主的儒家伦理";其三"虎吼龙鸣腾上天"的仙道升华,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读为"道教法器崇拜与文人功名意识的奇妙融合"。

情感脉络呈现跌宕之势。从"骇犀中断"的凌厉锋芒,到"承平久息"的落寞惆怅,最终归于"益寿延龄"的庄严祝福。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激赏这种"刚健含婀娜"的情感转换,认为"以兵刃之烈写仁者之寿,实乃化干戈为玉帛的妙笔"。诗中"精气遥遥斗间明"的描写,恰似李白《胡无人》中"流星白羽腰间插"的雄奇,又暗含杜甫《蕃剑》"龙身岂久溷泥沙"的期许,在盛唐咏物诗中独树一帜。

历代注家尤重其政治隐喻。周勋初《唐诗大系》指出"紫微座""赤城田"的仙界对应,实为"对理想政治秩序的寓言式构建"。而"宜君王"的结句,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读为"将侠客精神纳入王道体系的美学尝试",这种刚柔相济的审美取向,正是张说"大手笔"文章的气象所在。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激赏此篇:"熔金铸彩,字字作龙虎鸣。'淬绿水,鉴红云'六字,写尽宝剑精气神魄,直令太阿、龙泉失色。张说以宰相之笔锻诗家之刃,真乃盛唐气象!"

明代文学大家胡应麟于《诗薮》中评点:"'龟甲参差白虹色'七字,非但状剑纹之妙,更暗合《越绝书》神兵化虹典故。张说此作,实将干将莫邪传说与庙堂雅颂熔于一炉,遂成千古咏剑绝唱。"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曾专章论述:"《宝剑篇》之奇,在刚柔相济——'风霜凛凛'见其刚,'精气遥遥'显其柔。张说以北斗七星喻剑纹,以紫微帝座拟剑魂,将兵器升华为沟通天人的礼器,此盛唐文人独有之胸襟。"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教授解析道:"'避灾''逃乱'二联最耐寻味。宝剑历劫而不损其锋,恰似士人历宦海而守其节。张说借咏剑寄托政治理想,暗含'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儒家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