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明鉴掩尘埃,含情照魏台。日中乌鹊至,花里凤凰来。
玉彩疑冰彻,金辉似月开。方知乐彦辅,自有鉴人才。

李峤

译文

明镜
明鉴掩尘埃,含情照魏台。
明亮的镜子虽被尘埃遮掩,却仍含情脉脉地映照着魏宫楼台。
日中乌鹊至,花里凤凰来。
正午时分乌鹊飞来,花丛之中凤凰降临。
玉彩疑冰彻,金辉似月开。
玉一般的光彩仿佛冰般透彻,金色的光辉如同明月绽放。
方知乐彦辅,自有鉴人才。
这才知道乐彦辅,自有识别人才的慧眼。

词语注释

鉴(jiàn):镜子,此处喻指识别人才的能力。
魏台(wèi tái):指魏国的宫台,象征权贵之地。
乌鹊(wū què):乌鸦和喜鹊,此处可能象征平凡之人。
凤凰(fèng huáng):传说中的神鸟,象征杰出人才。
乐彦辅(yuè yàn fǔ):指晋代名士乐广,字彦辅,以善于识人著称。

创作背景

暮春的洛阳城尚余几分凉意,铜雀台残瓦间新生的苔痕正悄悄漫过建安风骨的余韵。贞观七年的晨光穿过含风殿金銮,将案头那方新磨的铜鉴照得雪亮——这恰是诗人提笔的时辰。

史载唐太宗命阎立本绘《秦府十八学士图》时,曾以"冰壶含朗"喻杜如晦之明澈。诗中"玉彩疑冰彻"之句,或源于此宫廷旧事。彼时科举初兴,吏部选官常以"身言书判"为考,而铜镜恰成"正衣冠"之具,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中"人君当神器之重"的铮言,犹在太极殿梁间回响。

"日中乌鹊"暗用《淮南子》"阳燧见日则燃为火"典故,太宗《赋得白日半西山》曾化此意。而"花里凤凰"实指贞观年间西域进贡的鸾镜,其背纹乃尉迟乙僧所绘宝相花间立金凤,现藏正仓院的"金银平脱背八角镜"可证此制。乐广(字彦辅)西晋时以"人镜"著称,《晋书》载其"每见人,鉴其神韵如照琉璃",诗人以此作结,恰与魏徵"以人为鉴"之谏形成时空叠印。

铜绿斑驳处,盛唐的晨光正沿着鉴面缓缓流转,照见的何止是簪花仕女的云鬓,更是一个朝代对明澈的永恒凝视。

赏析

月光般澄澈的铜镜蒙尘时,恰似明珠暗投的贤士,而拂去尘埃后,它含情脉脉映照魏宫楼台的姿态,便成了诗人对知遇之恩的绝妙隐喻。李峤以"乌鹊绕日""凤凰栖花"的复合意象构建双重隐喻——既暗用《淮南子》"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的典故暗示人才汇聚,又以《列仙传》中凤凰非梧桐不栖的典故,将贤臣择主而事的矜持写得如花间栖凤般优雅动人。

玉镜寒光与金辉月影的意象群,在《唐诗镜》中被陆时雍盛赞为"双璧映辉,冰魄夺目"。当镜面折射出冰魄似的冷光,又漾开月光般的温润,实则暗喻鉴人者既需明察秋毫的冷峻,更要怀有月辉普照的胸襟。这种刚柔相济的审美体验,令清代学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批注:"玉彩言其贞,金辉喻其明,此乃鉴人之要义。"

尾联乐广的典故尤见匠心。据《晋书》记载,这位西晋名士"每见人,视其眸子而知其心",诗人借此将物质之镜升华为精神之鉴。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李峤以器物诗见长,而此篇妙在超越物象本身,完成从'鉴物'到'鉴心'的哲学飞跃。"当铜镜成为照见灵魂的媒介,那些被尘埃遮蔽的才情,终将在明澈的鉴照中绽放光华。

点评

诗词鉴赏

此诗以"明鉴"为意象核心,构筑出一幅光晕流转的鉴人图景。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五言双关,镜鉴之明与识人之明交相辉映,犹见初唐气象"。

首联"明鉴掩尘埃,含情照魏台"以动态笔法写静物,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含情'二字妙绝,将铜镜人格化,冷铁顿生温润。魏晋风骨,尽在此'照'字中摇曳"。

颔联"日中乌鹊至,花里凤凰来"用典无痕,学者叶嘉莹指出:"化用《淮南子》'乌鹊填河'与《列仙传》'弄玉引凤'典故,明写镜中映像,暗喻贤才毕至,虚实相生处最见匠心"。

颈联"玉彩疑冰彻,金辉似月开"的炼字尤见功力,朱光潜《诗论》赞曰:"'彻'字如冰棱折光,'开'字似月华倾泻,通感手法使视觉具触觉之寒、听觉之脆"。

尾联"方知乐彦辅,自有鉴人才"卒章显志,程千帆《古诗考索》评:"用西晋乐广(字彦辅)识人典,将物象升华至精神境界,完成从'鉴形'到'鉴心'的哲学飞跃"。

全诗如明珠走盘,学者袁行霈总评:"咏物诗之极致,在于物我两忘。此诗铜镜即诗人,诗人即铜镜,在初唐宫廷诗中开辟出人格化的咏物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