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洛阳城尚余几分凉意,铜雀台残瓦间新生的苔痕正悄悄漫过建安风骨的余韵。贞观七年的晨光穿过含风殿金銮,将案头那方新磨的铜鉴照得雪亮——这恰是诗人提笔的时辰。
史载唐太宗命阎立本绘《秦府十八学士图》时,曾以"冰壶含朗"喻杜如晦之明澈。诗中"玉彩疑冰彻"之句,或源于此宫廷旧事。彼时科举初兴,吏部选官常以"身言书判"为考,而铜镜恰成"正衣冠"之具,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中"人君当神器之重"的铮言,犹在太极殿梁间回响。
"日中乌鹊"暗用《淮南子》"阳燧见日则燃为火"典故,太宗《赋得白日半西山》曾化此意。而"花里凤凰"实指贞观年间西域进贡的鸾镜,其背纹乃尉迟乙僧所绘宝相花间立金凤,现藏正仓院的"金银平脱背八角镜"可证此制。乐广(字彦辅)西晋时以"人镜"著称,《晋书》载其"每见人,鉴其神韵如照琉璃",诗人以此作结,恰与魏徵"以人为鉴"之谏形成时空叠印。
铜绿斑驳处,盛唐的晨光正沿着鉴面缓缓流转,照见的何止是簪花仕女的云鬓,更是一个朝代对明澈的永恒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