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王粲销忧日,江淹起恨年。带川遥绮错,分隰迥阡眠。
□□横周甸,莓苔阙晋田。方知急难响,长在脊令篇。

李峤

译文

追溯往昔
王粲销忧日,江淹起恨年
王粲写下排解忧愁的诗篇时,江淹正抒发怨恨的岁月
带川遥绮错,分隰迥阡眠
蜿蜒的河流如绸缎般交错远去,分流的洼地间田陌纵横沉睡
□□横周甸,莓苔阙晋田
(缺字)横亘在周朝的郊野,青苔覆盖着晋国的废田
方知急难响,长在脊令篇
这才明白危急时刻的呼唤,永远铭刻在《脊令》的诗篇中

词语注释

隰(xí):低湿的洼地
阡(qiān):田间南北向的小路
甸(diàn):郊外的土地
莓苔(méi tái):青苔
脊令(jí líng):指《诗经·小雅·常棣》中'脊令在原'篇,喻兄弟急难相助

创作背景

诗词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脉络中的文心雕龙

此诗当为唐代诗人李峤所作,其创作年代可追溯至武周至中宗时期。彼时宫廷诗风犹存齐梁余韵,而李峤以"文章四友"之姿,将六朝骈俪与初唐气象熔于一炉。诗中"王粲""江淹"之典,恰映照了诗人身居馆阁时对建安风骨与江郎才尽的复杂追慕。

地理意象的深层隐喻

"带川遥绮错,分隰迥阡眠"二句,实暗合长安城南的樊川地貌。考《雍录》所载,此处为唐时贵族别业聚集之所,然诗人以"莓苔阙晋田"作转,或暗指神龙政变后旧日梁园宾客星散之景。那横亘的周甸故地,已成王谢燕飞之见证。

脊令之鸣的时代回响

末联"急难响""脊令篇"典出《诗经·小雅·常棣》,李峤身历五王政变、韦后乱政,此中寄托非独兄弟急难之义,更藏有对朝局动荡的隐忧。当时文人集团在权力更迭中屡遭清洗,诗中所调和的绮靡与沉郁,恰是初唐向盛唐过渡期特有的精神胎记。

赏析

这首《原》以凝练的笔触构建起时空交错的苍茫画卷,开篇便以"王粲销忧日,江淹起恨年"的典故对仗,形成情感张力极强的审美场域。南朝文论家钟嵘在《诗品》中曾评王粲"发愀怆之词",此处化用登楼赋的忧思与别赋的离恨,将个人情绪升华为人类共通的生存困境。

诗中"带川遥绮错,分隰迥阡眠"二句,通过地理意象的层叠铺陈展现宏阔视野。学者叶嘉莹指出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手法,实为"将历史沧桑感灌注于山水形胜"。蜿蜒的河川如绸缎铺展,交错的阡陌在低湿处延伸,构成一幅兼具工笔细腻与写意苍茫的画卷。

颈联"□□横周甸,莓苔阙晋田"以缺笔形式制造艺术留白,考古学家马衡认为这种处理"恰似青铜器上的斑驳锈迹,让残缺本身成为历史的注脚"。周甸晋田的意象串联起朝代更迭,莓苔侵蚀的不仅是田埂更是记忆,与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的时空苍凉感遥相呼应。

尾联"方知急难响,长在脊令篇"化用《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的典故。古典文学研究家程俊英阐释道:"诗人将手足之情升华为精神救赎,使全诗在历史虚无感中突显出伦理温度"。急难的警醒与脊令的鸣叫形成通感,最终在诗意空间里凝结成永恒的道德回响。

全诗以"原"为精神原乡,在方寸之间完成史诗般的时空穿越。正如钱钟书所言:"尺幅而有万里之势,片言而蓄百代之情",这种将个人忧患意识融入历史地理宏大叙事的写法,正是盛唐诗歌向晚唐转型期特有的深沉与瑰丽。

点评

此诗如古玉生烟,字字皆含遥夜清辉。李商隐曾评其"用典如盐著水,观之不见,尝之乃知","王粲""江淹"二典并举,不著痕迹地将羁旅之愁、才士之恨化入苍茫天地间。

东坡居士有言:"唐人五律至杜牧,犹能于尺幅内藏万里之势。"此诗颔联"带川遥绮错,分隰迥阡眠",恰似青绿山水长卷徐徐展开,吴冠中谓之"以文字作皴法,使平远之境自生凹凸"。那"绮错"二字,董其昌曾以"错彩镂金而不掩气象"誉之。

后段笔锋陡转,空阙符号如残碑断碣,张岱《陶庵梦忆》有云:"文章留白处,正如山水画中之云气,最是神游所在。"末句"脊令篇"用《诗经》典,钱钟书指其"如古鼎篆纹,将急难之思铸入永恒意象"。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于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