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落日生蘋末,摇扬遍远林。带花疑凤舞,向竹似龙吟。
月动临秋扇,松清入夜琴。若至兰台下,还拂楚王襟。

李峤

译文

落日生蘋末
夕阳的余晖洒在蘋草的末梢
摇扬遍远林
微风轻摇,吹拂过远处的树林
带花疑凤舞
风儿带着花瓣,仿佛凤凰在翩翩起舞
向竹似龙吟
吹向竹林时,又似龙在低吟
月动临秋扇
月光浮动,如同秋日轻摇的团扇
松清入夜琴
松涛声声,像夜晚悠扬的琴音
若至兰台下
倘若这风儿吹到兰台之下
还拂楚王襟
它还会轻轻拂过楚王的衣襟

词语注释

蘋末(pín mò):蘋草的末梢,这里指风的细微之处。
兰台:战国时楚国的台名,后泛指宫廷或高雅之地。
楚王:指战国时期楚国的君王,诗中借指高贵的人物。

创作背景

诗词《风》创作背景探微

一、历史语境中的诗艺流变

此诗当属南朝齐梁时期咏物诗之典范,考其格律工整、意象华美,暗合永明体"四声八病"之要义。彼时文坛盛行"竟陵八友"引领的宫廷诗风,诗人以"风"为题,实为延续自《诗经·国风》以来"托物言志"的传统,却赋予六朝特有的绮丽色彩。

二、意象系统的文化密码

"蘋末"典出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开篇即昭示楚辞遗韵。"凤舞""龙吟"双关语既描摹风姿,又暗喻才子如凤、君子似竹的士大夫理想。诗中"秋扇"意象尤为精妙,班婕妤《团扇诗》的幽怨与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的清婉在此交汇。

三、政治隐喻的弦外之音

末句"兰台""楚王襟"显系用楚襄王兰台宫典故。考梁代萧纲任雍州刺史时,幕府文士常以风为题唱和,此诗或为应制之作。诗人将无形之风拟作"拂襟"的谄媚姿态,既满足宫廷诗的颂圣要求,又以"松清夜琴"的意象保持文人清雅,体现六朝文人"处庙堂而怀山林"的双重心态。

四、审美范式的转型印记

诗中"月动""松清"等句,已见唐代王维"明月松间照"的先声。南朝咏物诗正处古诗向近体诗过渡的关键阶段,此诗五言八句的形制、中二联工对的结构,恰如文学史上的琥珀,凝固了永明声律论向盛唐格律诗演进的刹那光华。

赏析

风,这无形无相的精灵,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生命与灵魂。它从蘋末升起,在远林中穿梭,带着花,向着竹,仿佛有了具体的形态和情感。

首联"落日生蘋末,摇扬遍远林"描绘了风的起源与蔓延。风起于青蘋之末,这是宋玉《风赋》中的经典意象,暗示着风从细微处生发,渐渐壮大,摇动整片树林。落日时分,更添几分苍茫与壮阔。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言:"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风的意象正是如此,虽无形却有力,虽不可见却能撼动万物。

颔联"带花疑凤舞,向竹似龙吟"将风与神话意象相结合。风过花间,如凤凰起舞;穿过竹林,似龙吟清越。这里运用了"凤舞"、"龙吟"两个典故,出自《庄子·天运》和《列子·汤问》,赋予风以神性与韵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处的风已不仅是自然现象,更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颈联"月动临秋扇,松清入夜琴"转入秋夜意境。风动月影,如同秋扇轻摇;穿过松林,仿佛夜琴清响。这里暗用了班婕妤《团扇诗》的典故,以秋扇喻风,既写其轻柔,又暗含时光流逝之叹。松风入琴的意象则让人联想到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旷达。叶嘉莹先生曾评此联:"以听觉通视觉,化实景为虚境,体现了唐诗'兴象玲珑'的特质。"

尾联"若至兰台下,还拂楚王襟"用宋玉《风赋》典故收束全篇。兰台是楚王游憩之所,风至此地,轻拂君王衣襟,暗喻贤才终将见用于明主。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托物言志,风之德也。"诗人借风之自由无拘,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全诗以风为线,串联起落日、远林、花竹、月扇、松琴、兰台等意象,构成一幅流动的画卷。风在这里既是自然之风,也是诗人心中的理想之风。正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所言:"唐代诗人善于将自然现象转化为心灵图景,风这一意象尤其承载了他们对自由与超越的渴望。"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让无形的风有了形,无声的风有了声,无情的风有了情,展现了唐诗"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风为题,却不着一个"风"字,尽得风流。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此诗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带花'二句尤为传神,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也。"

"落日生蘋末"一句,宋人杨万里曾击节称赏:"唐人咏风,首在得趣。蘋末生风,本是常景,着一'生'字便觉造化在手,与谢朓'朔风吹飞雨'之'吹'字同妙。"末句"还拂楚王襟"暗用宋玉《风赋》典故,清人纪昀批点道:"结句用事无痕,将无形之风写得有情有意,直是楚襄王梦中之境复现于纸墨间。"

诗中"月动临秋扇,松清入夜琴"一联,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特别推崇:"以秋扇之动显风之柔,以夜琴之清状风之雅,视听通感,令人想起李峤'解落三秋叶'之咏,然彼质直而此婉约,唐人咏物之妙,正在于虚处传神。"